自學考試《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章節(jié)試題:第七章
第七章 1927~1937的中國經濟
第一節(jié) 國民政府的經濟方針和政策
【單選】1927~1937年財政赤字共計43.6億元。
【單選】1928年開始,國民政府先后與各國簽訂了《關稅條約》,國民政府宣布收回“關稅主權”與領事裁判權。
【單選】到1937年前,關稅總平均稅率一直沒有超過1925年北京關稅特別會議30%的限制。
【名詞解釋】統(tǒng)稅:是國民黨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推廣的一個稅種。它是對卷煙、麥粉、棉紗、火柴、水泥等工業(yè)產品征收的一種貨物出廠稅。根據一物一稅的原則,一次性收稅后,即可通行全國。
【單選】1932年7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實行“廢兩改元”,并制定了“廢兩改元”的原則。
【名詞解釋】廢兩改元:國民政府廢止銀兩制度、實行銀元制度的一次幣制改革。規(guī)定自1933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廢兩改元客觀上起了統(tǒng)一貨幣、發(fā)展經濟和便利人民的作用,為實施法幣政策奠定了基礎。
【名詞解釋】法幣政策:1935年11月4日起,國民黨公布實施“幣制改革”,規(guī)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fā)行的鈔票作為法幣,統(tǒng)一貨幣發(fā)行權。實行白銀國有,并確定法幣的對外匯率,先后與英鎊和美元掛鉤。該政策使國民黨政府加強了對商業(yè)銀行的控制,為國家資本實現其對金融的壟斷和控制提供了條件。
【單選】法幣本向沒有法定的含金量,其價值需外匯匯率來表示,屬外匯本位制。
【單選】在外匯匯率上,規(guī)定法幣1元等于英鎊1先令2.5便士。
【多選】為使法幣對外匯價格穩(wěn)定起見,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
【單選】美國迫使國民政府與其在1936年5月簽訂了《中美白銀協(xié)定》,確定法幣與美元的匯率為法幣100元等于美元30元。
【單選】1930年通過的《礦業(yè)法》中。該法明確規(guī)定,礦藏均為國有,非取得礦業(yè)權不得探采。適用于該法的礦藏達50種之多。
第二節(jié) 國家金融壟斷資本的建立
【單選】國民政府的國家銀行,是1928年10月5日設立并于11月1日開業(yè)的中央銀行。
【多選】國民政府授予中央銀行的特權主要有四項:(1)遵照兌換券條例發(fā)行兌換券;(2)鑄造及發(fā)行國幣;(3)經理國庫;(4)募集或經理國內外公債事務。
【多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兩個銀行。
【名詞解釋】四行二局:是國民政府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控制的過程中,建立國家金融壟斷組織的核心機構。四行是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二局是指:中央信托局和郵政儲金匯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