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examw.com/index/logo.png)
自考《中醫(yī)外科學(xué)》章節(jié)試題:第4章
第四章 中醫(yī)外科疾病的辯證
部位辨證
上部辨證:人體上部包括頭面,頸項以及上肢,病因多為風(fēng)溫,風(fēng)熱
中部辨證:人體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臟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為氣郁,火郁
下部辨證:人體下部指臀,前后陰,腿,脛,足,寒濕,濕熱多見。
2、陰陽辯證:八綱辯證的總綱,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辯證的總綱
(謊言溫心放硬桿,深色刑場征麥順)
陽證 陰證
發(fā)病緩急 急性發(fā)作 慢性發(fā)作
皮膚顏色 紅赤 蒼白或紫暗或皮色不變
皮膚溫度 焮熱 涼或不熱
腫脹形勢 高腫突起 平塌下陷
腫脹范圍 根盤收束 根盤散漫
腫塊硬度 軟硬適度 堅硬如石或柔軟如綿
疼痛感覺 疼痛劇烈,拒按 疼痛和緩,隱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淺 皮膚,肌肉,在表位淺, 血脈,筋肉,在里位深
膿液質(zhì)量 膿質(zhì)稠厚 膿質(zhì)稀薄
潰瘍形色 肉芽紅活潤澤 肉芽蒼白或紫暗
病程長短 病程比較短 病程比較長
全身癥狀 初期長伴有形寒發(fā)熱,口渴,納呆,大 初期無明顯癥狀,或伴有虛寒癥狀,
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潰后漸消 釀膿時有虛熱癥狀,潰后虛象更甚
舌苔脈象 舌紅苔黃脈有余 舌淡苔少脈不足
預(yù)后順逆 易消,易潰,易斂,多順 難消,難潰難斂,多逆
3、辨腫 腫的性質(zhì)(濕腫、瘀血腫、膿腫、實腫、虛腫)
痰腫:腫勢或軟如棉饅,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無處不在,不紅不熱,皮色不變,見于瘰疬,脂瘤
氣腫:皮緊肉軟,按之凹陷,復(fù)手即其,似皮下藏氣,富有彈性,不紅不熱,常隨喜怒消長,見于氣癭,乳癖。
A、疼痛原因
熱痛:遇冷痛減……
寒痛:得溫痛緩……
風(fēng)痛:痛無定處,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風(fēng)則劇。見于行痹等。
氣痛:攻痛無常,時感抽掣,喜緩怒甚
濕痛:痛而酸脹,肢體沉重……
痰痛:疼痛輕微,隱隱作痛,皮色不變,壓之酸痛
化膿痛:痛勢急脹,痛無止時,如同雞啄,按之中軟應(yīng)指
瘀血痛:皮色青紫,瘀斑……
B、癢的原因
風(fēng)勝:走竄無定,遍體作癢……
濕勝:浸淫四竄,黃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蝕爛
熱勝:焮紅灼熱作癢
蟲淫:傳染……
血虛:皮膚變厚,干燥,脫屑……
4、辨膿
確認(rèn)成膿的方法①按觸法②透光法③點壓法④穿刺法:為穿刺抽膿的方法⑤B超
5、應(yīng)指:用兩手食指的指腹輕放于膿腫患部,相隔適當(dāng)?shù)木嚯x,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種波動的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yīng)指
指患處已化膿(或有其他液體),用手按壓時有波動感。
5、袋膿:潰后瘡口縮小,或切口不當(dāng),致使空腔較大,猶如口袋之形,膿液不易排出而蓄積袋底,即為袋膿。
6、漏:指潰口處膿水淋漓不盡,尤如滴漏。它包括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病理變化。一是瘺管,指體表與有腔臟器之間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膿水淋漓,具有內(nèi)口和外口,或潰口與潰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竇道,指深部組織通向體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膿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無內(nèi)口,不與體內(nèi)有腔臟器相通
6、辨膿形質(zhì),色澤和氣味
元氣充足,氣血充足 順證 膿稠厚 黃白質(zhì)稠,色澤鮮明,略帶腥味
元氣較弱 逆證 膿淡薄 膿液腥穢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