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概述】
一、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zhuǎn),二者同時并見,統(tǒng)稱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zhuǎn)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
二、沿革:
1、眩暈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稱之為“眩冒”
2、漢代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3、《丹溪心法》強調(diào)“無痰則不作!保岢隽颂邓卵Uf!端貑栃䴔C原病式》主張眩暈的病機應(yīng)從風火立論。
4、《醫(yī)學正傳》認識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三、討論范圍:
【病因病機】 頭痛病因病機示意如下:
1、病理變化,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yǎng);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以虛為多
2、病位在于頭竅,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相關(guān)。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zhuǎn),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
2、嚴重者可伴有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表現(xiàn)。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體虛、飲食不節(jié)、跌撲損傷等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