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概述】
一、概念:是指因外感六淫、內傷雜病而引起的,以頭痛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
★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癥狀,頭痛是以癥狀命名,頭痛既可單獨出現,亦可并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中。
二、沿革:
1、頭痛一證首載于《內經》,《內經》中有“首風”“腦風”之名。
腦風因風邪入腦所致,見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痛不可忍者。
首風指頭痛因洗頭受風所致,見頭面多汗,惡風頭痛,遇風易發(fā)者。
2、《傷寒論》論及太陽、陽明、少陽、厥陰病均有頭痛的見證。
3、《東垣十書》中,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
根據病因癥狀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厥逆頭痛”等,并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
▲偏頭痛頭痛偏于一側,或左或右,或連及目齒,其痛暴發(fā)劇烈,痛止如常人,可因情緒波動,或疲勞過度而引發(fā)。又稱“偏頭風”。偏頭痛的病因雖多,但與肝陽偏亢,肝經風火上擾關系最為密切。偏頭痛的治療當以平肝清熱,熄風通絡為法
真頭痛頭痛劇烈,引腦及巔,手足逆冷至肘膝關節(jié),系寒邪入腦所致,病情多屬危重。
厥頭痛寒邪犯腦所致,病見頭痛劇烈,連及眼齒,治宜溫散寒邪。
4、《丹溪心法》中補充了痰厥頭痛和氣滯頭痛,并引經藥的使用。
“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5、《證治準繩》有頭痛、頭風之分。
6、《醫(yī)林改錯》補充瘀血頭痛。
三、討論范圍:頭痛一癥范圍甚廣,涉及內、外、神經、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本篇重點討論內科疾病以頭痛為主癥的疾患。
【病因病機】
1.因于風寒者阻遏經脈,清竅失宣
外感六淫 因于風熱者邪壅絡脈,清空失曠 絡脈氣血不暢,發(fā)為頭痛。
因于風濕者上蒙清陰,經脈阻滯
2、內傷頭痛,肝病為多,涉及脾腎
肝失疏泄氣郁化火
肝陰不足肝陽上亢 上擾清竅
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蒙清陽
中氣不足氣血虧虛清竅失榮 內傷頭痛
腎精虧虛髓海空虛清竅失榮
水不涵木肝陽上亢
3、頭痛日久,可致瘀阻于絡,絡脈不通:久痛入絡,絡脈不通,瘀血停滯,跌仆損傷,腦髓受震,氣血運行失暢 瘀阻于絡,引起頭痛。
4、外感頭痛以實為主,內傷頭痛以虛實相兼為多:
5、外傷所致,初期多實,病久則虛實夾雜居多。
【診查要點】
一、★診斷要點
1、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2、頭痛部位可發(fā)生在前額、兩顳、巔頂、枕項或全頭部。疼痛性質可為跳痛、刺痛、脹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隱痛等。頭痛發(fā)作形式可分為突然發(fā)作,或反復發(fā)作,時痛時止,或緩慢起病。疼痛的持續(xù)時間可長可短,可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數周,甚則長期疼痛不已。
3、外感頭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內傷頭痛者常有飲食、勞倦、房室不節(jié)、病后體虛等病史。
二、病證鑒別
1、▲頭痛與眩暈的鑒別
頭痛與眩暈病位皆在頭部,兩證雖多相兼,難以截然區(qū)別,但頭痛的病因有外感與內傷的不同,眩暈則以內傷為主。從虛實概念而言,外感頭痛屬實,內傷頭痛與眩暈的病機雖然均以虛實夾雜為多,相對而言,則頭痛又以偏實為主。
2、▲頭痛與真頭痛的鑒別:真頭痛為頭痛的一種特殊重癥,其發(fā)病特點為起病急驟,多表現為突發(fā)的劇烈頭痛,持續(xù)不解,陣發(fā)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嘔吐如噴,肢厥、抽搐,腦脊液檢查或顱腦CT、MRI異常,臨床常見于:流行性腦炎、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危象、硬膜下出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外感頭痛起病急,病程短,或伴表癥;內傷頭痛,病程較長,頭痛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
2、辨虛實:一般而言,外感頭痛屬實,內傷頭痛多虛實夾雜,當審其主次。
新病,具有重痛、脹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痛勢劇烈者屬實;
久病,具有昏痛、隱痛、空痛,疲勞易發(fā)者,多屬虛證。
3、辨輕重: 內傷而發(fā)者,其痛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 外感所致者,痛勢較重。
4、辨性質:冷感而刺痛者,因于寒厥;隱痛或空痛者,因于氣虛、血虛或肝腎陰虛;刺痛不移者,因于瘀血。全頭作痛者,多因氣血虧虛或肝腎陰虛;
5、辨部位: 痛在枕部,連及頸肌,多因外感;痛在巔頂,多因寒厥;痛在兩顳,多因肝火。
6、辨經絡: 巔頂痛,連及眼目,為邪犯厥陰經;前額及眉棱痛,為邪犯陽明經; 重墜或脹痛者,因于痰濕; 跳痛者,因于肝火;后枕痛,下連及項,為邪犯太陽經;兩顳痛,連及耳部,為邪犯少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