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罌粟殼
品名: 御米殼(《醫(yī)學啟源》),粟殼(《易簡方》),煙斗斗、鴉片煙果果(《中藥志》)。
漢語拼音: YINGSUKE
拉丁名: Papaver somniferurum L.
英文譯名: Poppy capsule, Opium poppy capsule
中藥材基原: 為雙子葉植物藥罌粟科植物罌粟 的干燥果殼。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4~6月采摘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干。
生藥材鑒定: 干燥的果殼呈橢圓形或瓶狀卵形,有時破碎成片狀。外表黃白色或淺棕色,有縱向或橫向的割痕,頂端有11~12條突起的殘留柱頭,放射狀排列,里圓盤狀;坑卸瘫9源,本質。破開后,內(nèi)表面呈淺黃色,微有光澤,并有十幾條假隔膜,上有棕黑色小點,為種子脫落的殘痕。質輕而脆。氣清香,味微苦。以個大、色黃白、質堅、皮厚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 殼含嗎啡、可待因、蒂巴因,那可汀、罌粟堿及罌粟殼堿(Narcoto-line)等生物堿。另含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o)、內(nèi)消旋肌醇(Myo-inositol)及赤蘚醇(Erythritol)等。由愈合組織中得到:血根堿(Sanguinarine)、二氫血根堿、氧化血根堿、去甲血根堿(Norsanguinarine)、木蘭花堿、膽堿、隱品堿(Cryp-toplne)、原阿片堿。
炮制方法: 酶罌粟殼:揀去雜質,洗凈,潤透后去柄,切絲,曬干。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綱目》:凡用(罌粟殼)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干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也有蜜炙、蜜炒者。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一)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 1. 鎮(zhèn)痛作用 嗎啡有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并有高度選擇性,鎮(zhèn)痛時,不但病人的意識未受影響,其他感覺亦存在。對持續(xù)性疼痛(慢性痛)效力勝過其對間斷性的銳痛。如增加劑量對銳痛亦有效。其鎮(zhèn)痛原理除提高痛閾外,對疼痛反應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用嗎啡后,痛刺激雖照舊感覺到,但象緊張、恐懼、退縮等普通應有的反應卻己消失,病人痛而不苦。經(jīng)常伴隨疼痛的不愉快情緒若被取消,疼痛也就較易耐受。可待因的鎮(zhèn)痛作用約為嗎啡的1/4。右旋嗎啡的抑制中樞作用很弱,在劑量低于3200mg/kg時,對小鼠無鎮(zhèn)痛作用,而左旋嗎啡在劑量5mg/kg時即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2.催眠作用 嗎啡有催眠作用,但睡眠淺而易醒,不能視為真正的催眠藥。可待因則并不導致睡眠。 3.呼吸抑制與鎮(zhèn)咳作用 嗎啡對呼吸中樞有高度選擇性抑制作用,在低于鎮(zhèn)痛的劑量時,對呼吸已有抑制。這時,呼吸中樞對CO2的敏感性降低,可用于治療呼吸困難(心臟性哮喘)。呼吸抑制的最先表現(xiàn)為頻率減少,此時由于深度加大的代償作用,換氣量尚無影響。中毒時由于抑制加深,頻率減少太甚,則呼吸的深度加大亦不能代償,而出現(xiàn)嚴重的缺氧。呼吸中樞麻痹為嗎啡中毒的直接死亡原因。可待因對呼吸抑制的作用遠較嗎啡為輕。在嗎啡的作用下,頸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反應性提高,這是呼吸抑制造成缺氧的結果。嗎啡中毒時,呼吸的維持有賴于缺氧對化學感受器的刺激,此時若吸入純氧或高濃度的氧,可使自動呼吸立即停止,故給氧時應行人工呼吸。罌粟堿能作用于頸動脈竇與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而有輕度興奮呼吸的作用,但在治療上無大意義。嗎啡的止咳作用也很強,主要由于對咳嗽中樞的抑制。止咳所需的劑量比止痛小,例如嗎啡2~4mg即可產(chǎn)生顯著止咳作用,而止痛則需5~15mg?纱蜴(zhèn)咳作用不及嗎啡強,但已夠滿意,而又沒有嗎啡的許多缺點(成癮性強、易致便秘、抑制呼吸等),所以為最常用的鎮(zhèn)咳藥。那可汀具有與可待因相等的鎮(zhèn)咳作用,但無其他中樞抑制作用,不會產(chǎn)生精神或肉體的依賴性,亦不抑制呼吸,對動物,大量時反有興奮呼吸的作用。那可汀對動物及人給予 lmg/kg即顯止咳功效,據(jù)報道,給麻醉貓iv2.5和10mg/kg 比給可待因有更強而持久的止咳作用。本品毒性較小,大鼠po超過800mg/kg才產(chǎn)生死亡,故其安全度很大。狗每天po30mg/kg,每周給藥5d,連用13wk未見毒性反應。人每天口服30~60mg,對各種肺及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均有鎮(zhèn)咳作用,并未產(chǎn)生成癮及不良作用,那碎因止咳作用約與可待因相等。兔iv50mg/kg,能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強加快,劑量150~200mg/kg,能特異性的對抗嗎啡的抑制呼吸作用,而對巴比妥類的抑制呼吸作用則無效。 4.罌粟堿對大鼠單胺神經(jīng)遞質的影響罌粟堿能顯增加大鼠紋狀體及邊緣區(qū)多巴胺代謝物二羥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升高約50~70%,5-羥色胺代謝物5-羥吲哚醋酸(5HIAA)增加約30%,而對腦及心臟內(nèi)的單胺遞質本身含量未見有明顯影響。(二)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治療劑量對臥位病人的血壓、心率及節(jié)律無甚作用,對血管運動中樞也無明顯影響。但可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嗎啡有舒張外周小血管及釋放組織胺的作用。血容量減少的病人應用嗎啡易引起低血壓,嗎啡與吩噻嗪類藥物合用對呼吸抑制有協(xié)同作用,并有引起低血壓的危險。肺心病人應用嗎啡曾有引起死亡的報告,必須注意。罌粟堿能松弛各種平滑肌,尤其是大動脈平滑肌(包括冠狀動脈、腦動脈、外周動脈及肺動脈),當存在痙攣時,松弛作用更加顯著?捎糜谕庵軇用}或肺動脈栓塞。對狗有長時間舒張冠狀血管及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但因其表現(xiàn)正性肌力及收縮壓降低的作用,故并不足以防止心絞痛。大劑量可抑制心肌傳導及延長不應期,治療量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高劑量可防止氯仿一腎上腺素引起的心臟顫動。那可汀也能抑制平滑肌及心肌,但在止咳劑量時,這些作用并不出現(xiàn)。對狗給予那可汀能釋放組胺,大劑量時導致支氣管痙攣及血壓下降。中毒劑量可致動物驚厥。罌粟堿(Pap)對去甲腎上腺素(Ne)、KCl、CaCl2誘發(fā)兔主動脈條收縮效應的抑制作用無選擇性,由于Ne1umol/L和高鉀引起兔主動脈條收縮分別依賴于細胞內(nèi)貯存鈣釋放和細胞外鈣內(nèi)流。因此推測Pap可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細胞內(nèi)Ca2+的排出和貯存而發(fā)揮作用。Pap對KCl、CaCl2和Ne引起兔脈動脈收縮的影響:Pap對KCl與Ne引起肌條收縮的抑制作用強度無差別。兩條曲線基本上重疊;而對CaCl2引起肌條收縮的抑制作用較Ne更弱,說明Pap對去極化肌條和極化肌條的抑制作用強度相似。(三)對消化道及其他平滑肌器官的作用嗎啡可致便秘,主要由于胃腸道及其括約肌張力提高,加上消化液分泌減少和便意遲鈍。因而使胃腸道內(nèi)容物向前推進的運動大大延緩。治療量使嗎啡對膽道壓力顯著增加,病人感覺上腹不適,甚則則發(fā)生膽膠痛。膽道痙攣時不宜使用(或與解痙藥物同用),嗎啡能使奧狀氏括約肌收縮,阻止排空,因而提高管內(nèi)壓?纱蛞种颇c蠕動的作用遠弱于嗎啡,不易引起便秘。雖然大量嗎啡可使支氣管收縮,但在治療量時則罕有發(fā)生,在支氣管性哮喘發(fā)生期間有應用嗎啡致死的報告,故禁用嗎啡。罌粟堿能抑制腸平滑肌,但作用很弱,也不能消除嗎啡引起的膽管痙攣,對于醋甲膽堿引起的哮喘(人)也無效。嗎啡還有顯著的縮瞳作用,可作為嗎啡中毒時診斷依據(jù)之一。(四)其它作用反復應用嗎啡后可產(chǎn)生耐受性,但只有中樞抑制作用有耐受性,如鎮(zhèn)痛、催眠、抑制呼吸等,其興奮作用以及其對瞳孔、平滑肌等作用則無耐受性。故有嗎啡癮的人經(jīng)常便秘、瞳孔縮小。一般連續(xù)服用2~3wk后即產(chǎn)生耐受性。停藥后耐受性于數(shù)天至兩個星期以內(nèi)消失。如再用,第2次耐受性產(chǎn)生更快。獲得耐受性的癮者,劑量可用到普通治療量之20~200倍,甚至有l(wèi)d用至5g而不中毒者。耐受性的產(chǎn)生大概由于某些神經(jīng)組織對嗎啡的敏感性降低所致。凡連續(xù)服用嗎啡2wk以上,即可成嗎啡癮者,有時連服數(shù)日即可成癮。成癮后,患者于每次服用后即出現(xiàn)欣快癥(欣快癥為一種情緒上的變化,患者處在一種特殊的愉快狀態(tài)中,無憂無慮,對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聽之任之,漠不關心。此種特殊的愉快狀態(tài)為導致成癮的重要原因。在嗎啡的欣快癥中正確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還存在,同時對其個人的舉動和行為的批判態(tài)度也完全保存,運動機能也無障礙。其表現(xiàn)為喜孤寂,沉醉于幻想之中)。如到時得不到嗎啡,則5~8h后即呈現(xiàn)嚴重戒斷癥狀。癮者非常萎靡,有興奮狀態(tài),其程度可達到陣發(fā)性的哭泣與叫喊,不斷乞求給予嗎啡。連打呵欠與噴嚏,涕淚交流,冷汗淋漓,也可發(fā)生嘔吐與腹瀉。不能睡眠。如此持續(xù)2~3d后,大部分癥狀始可消退。有時亦有循環(huán)虛脫與意識喪失。如給以足量嗎啡,則所有戒斷現(xiàn)象立即消失。嗎啡癮的戒斷治療比較困難,并且容易復發(fā)。可待因的欣快癥與成癮性均很低,罌粟堿與那可汀沒有成癮性。
藥代動力學: 嗎啡口服或皮下注射吸收俱好,但口服吸收較慢,故效果也較差。吸收后,僅10%在體內(nèi)破壞,90%排出體外,主要通過腎臟,其中結合的嗎啡較游離的嗎啡至少要多5倍。結合的過程主要在肝中進行,乳腺可有小量排泄,故須注意到嬰兒中毒之可能性,嗎啡容易透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huán),孕婦、產(chǎn)婦不宜應用?纱蛟谖改c道的吸收與嗎啡相似。吸收后部分在肝內(nèi)脫去酚羥處的甲基,變成嗎啡,脫下的甲基氧化成CO2從肺排出。另有部分可待因被脫去N上的甲基,從體內(nèi)變化后多從尿排出,游離體和結合體同時存在。罌粟堿于各種途徑給藥時均無效。但其作用短暫,消除也很快。用藥后無論組織中,尿或糞中均找不到本品,可能在體內(nèi)全部破壞。那可汀口服也易吸收。
毒理學: 嗎啡對小鼠的LD50(mg/kg);sc為531,ip為500,小鼠sc鹽酸可待因的LD50為 300mg/kg。罌粟堿小鼠po的LD50為2500mg/kg。那可汀對小鼠的LD50(mg/kg):po為 1090,sc為725,iv為47及83。但亦有報道,由于小鼠sc吸收不良,給予3500mg/kg,10只 小鼠中只有2只死亡,故LD50無法測出。上述差異可能是由于藥物的水溶性小,實驗時用的溶劑不同所致。那碎因對小鼠、兔、貓及狗的急性毒性頗相似,其LD50都在1.8~2.2g/kg范圍內(nèi)。隱品堿對小鼠的LD50為110mg/kg。蒂巴因對小鼠的驚厥半效量(CD50),ip為 20mg/kg,sc為28mg/kg。對小鼠的LD50:ip為25mg/kg,sc為31mg/kg。
藥性: 酸,平。①《醫(yī)學啟源》:味酸澀。②《綱目》:酸澀,微寒,無毒。③《本草從新》:酸澀,平。
歸經(jīng): 入肺、腎、大腸經(jīng)。①《得配本草》: "入足厥陰經(jīng)。"②《本草求真》: "入肺、大腸,兼入腎。"
功效: 斂肺止咳,澀腸,定痛。
性味分類: 收澀藥
主治: 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心腹筋骨諸痛,滑精,多尿,白帶。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0.8~2錢;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 ①《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②《綱目》:得醋、烏梅、橘皮良。
不良反應及治療: 服藥指導止咳直密炙,止瀉、止痛宜醋炒,凡咳嗽及瀉痢初起者忌服。本品有毒。且易成癮,故不宜過量及持續(xù)服用,小兒及孕婦禁用。應用嗎啡后的不良反應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便秘、尿急而又排尿困難、出汗、膽絞痛等。但最危險者為呼吸抑制。急性嗎啡中毒有三大特征,即昏睡、瞳孔縮小及呼吸抑制。呼吸可慢至每分種2~4次,并可見潮式呼吸。病人發(fā)紺。嗎啡對脊髓有興奮作用,嬰兒中毒可能出現(xiàn)驚厥,但強直型罕見。血壓在中毒初期正常,但如缺氧不矯正,則可續(xù)發(fā)休克。新生兒對嗎啡有很大的敏感性,顯然因其呼吸中樞尚未穩(wěn)定之故,也可能由于其藥酶系統(tǒng)尚未發(fā)展完全而對嗎啡的解毒能力尚很不夠。一般規(guī)定出生后6個月以內(nèi)禁用嗎啡。甲狀腺機能不足者,小量嗎啡即可致中毒,故亦禁用。慢性中毒即嗎啡癮已如前述可待因毒性較嗎啡少得多而且很輕,如輕度便秘,惡心與嘔吐也很罕見,一般不見抑制呼吸的現(xiàn)象。罌粟堿口服毒性甚低,但靜脈注射可致心律障礙而死亡,必須稀釋后緩緩注射。那可汀則無明顯毒性。
選方: ①治久嗽不止:粟殼去筋,蜜炙為末,每服五分,蜜湯下。(《世醫(yī)得效方》)②治勞喘嗽不已,自汗者:御米殼不拘多少,炒,為末,每服二錢,入烏梅同煎,水一盞,溫服;食后有汗,加小麥三十粒,同煎溫服。(《宣明論方》小百勞散)③治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杯,煎七分,溫服。(《經(jīng)驗方》)④治一切痢,不問赤白,或一日之間一二百行:罌粟殼(去上下蒂頂鬲,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凈稱)、厚樸各三斤(去粗皮凈稱,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盡為度)。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米飲調(diào)下。忌生冷、油膩、魚鮓毒物三日。(《百一選方》百中散)⑤治久痢不止:一、罌粟殼醋炙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綱目》) 二、粟殼十兩。去膜,分作三份,一份醋炒,一份蜜炒,一份生用,并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綱目》)⑥治小兒久新吐瀉,不思乳食,或成白。豪浰跉ひ粌(炒),陳皮一兩(炒),訶子一兩(炮,去核),縮砂仁、甘草(炙)二錢。上為未,三歲半錢,米飲下,食前。(《普濟方》罌粟散)
各家論述: ①李杲: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②《丹溪心法》: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治痢亦同。③《綱目》:罌子粟殼,酸主收澀,故初病不可用之,泄瀉下痢既久,則氣散不固而腸滑肛脫;咳嗽諸病既久,則氣散不收而肺脹痛劇,故俱宜此澀之、固之、收之、斂之。按楊氏《直指方》云,粟殼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無積痛,當止?jié)撸M容不澀,不有此劑,何以對治乎?但要有輔佐耳。又王碩《易簡方》云,粟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法矣。④《本草經(jīng)疏》:罌粟殼,古方治嗽及瀉痢、脫肛、遺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輒用,殊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虛無火或邪盡嗽不止者,用此斂其虛耗之氣;若肺家火熱盛,與夫風寒外那未散者,誤用則咳愈增而難治。瀉痢脫肛,由于下久滑脫腸虛不禁,遺精由于虛寒滑泄看,借其酸澀收斂之氣,以固虛脫,如腸胃積滯尚多,濕熱方熾,命門火盛,濕熱下流為遺精者,誤用之則邪氣無從而泄,或腹痛不可當,或攻入手足骨節(jié),腫痛不能動,或遍身發(fā)腫,或嘔吐不下食,或頭面俱腫,或精竅閉塞,水道不通,變證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①《醫(yī)學啟源》:固收正氣。②《滇南本草》:收斂肺氣,止咳嗽,止大腸下血,止日久瀉痢赤白。③《綱目》: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④《本經(jīng)逢原》:密炙止嗽,醋炙止痢。⑤《本草從新》:固腎,治遺精多溺。⑥《現(xiàn)代實用中藥》:適用于慢性衰弱之久下痢、腸出血、脫肛、貧血拘攣之腹痛、腰痛、婦女白帶。又用于慢性久咳嗽、肺結核、咳血、喘息等癥。
考證: 出自《本草發(fā)揮》
藥典是否收錄: 是
藥材基原分類: 罌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