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 蓼子草
品名: 小毛蓼(《種子植物名稱》),小蓼子草、紅蓼子(《四川中藥志》)。
漢語拼音: LIAOZICAO
拉丁名: Polygonum barbatum L. Var.Gracile (Dans.) Stew.
英文譯名: all-grass of Slenderprickle Hairy Knotgrass
中藥材基原: 為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細刺毛蓼的全草及根。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江蘇、安徽、浙江、廣東、臺灣、四川等地。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溝邊、路旁潮濕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開花期間采收。
生藥材鑒定: 此外,同屬植物酸模葉蓼 P.Lapathifo-lium L.(參見假辣蓼條)及蠶繭草 P.Japonicum Meissn.(參見蠶繭草條),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藥性: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微辣,無毒。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功效: 活血散寒、散寒透疹
性味分類: 活血祛瘀藥,解表藥
主治: 治麻疹,羊毛疔,跌損后受寒,陰寒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水煎或酒煎,2~5錢。外用:煎水洗。
選方: ①治麻疹不現(xiàn):蓼子草搗爛或搓爛外滾,或煎水洗。②治大熱大燒不退:蓼子草外滾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內(nèi)服。③治瘧疾日久不愈:紅蓼子草一根。煨酒服。④治羊毛疔:紅蓼根四兩。搗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煙頭七個,魚鰍串二兩,馬蹄草七個,煨酒乘極熱時服一杯,更妙。(選方出《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四川中藥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損后受寒,陰寒。
考證: 出自《四川中藥志》
藥材基原分類: 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