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地榆的功能|臨床應(yīng)用:
【中藥名】綿地榆
【別名】馬胡棗、地榆、黃瓜香。
【產(chǎn)地分布】生于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叢中、疏林下。分布于全國各地。主產(chǎn)于西北及東北等地。
【采收加工】春季將發(fā)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藥材性狀】不規(guī)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或扭曲,長5-2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縱皺紋,橫裂紋及支根痕。質(zhì)硬,斷面較平坦,粉紅色或淡黃色,木部灰褐色或淡黃色,略呈放射狀排列。切片不規(guī)則圓形或橢圓形,厚0.2-0.5厘米;切面紫紅色或棕褐色。無臭,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jīng)】性微寒,味苦、酸、澀。歸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效與作用】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用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使用禁忌】虛寒者忌服。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