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孔蔑的“失”與子賤的“得”
孔蔑的“失”與子賤的“得”
孔子有一個侄兒叫孔蔑,有一個學生叫宓子賤,兩個人同時在魯國做縣令。這天,孔子路過孔蔑之處,見面后問道:“自從你做官以后,有何收獲?有何損失?”孔蔑說:“自從我做官后,沒有什么收獲,卻有三種損失:一是公事纏身,學過的知識沒時間溫習,因而學習難以融會貫通:二是俸祿太少,稀粥尚不足以接濟親戚,親戚們因而日益疏遠;三是公務繁忙急迫,常擠不出時間為死者吊喪或探望病人,朋友間也因而日漸疏遠!
孔子聽后心情不悅,起身前往宓子賤之處,見面后,他把問孔蔑的話照樣拿來問子賤。子賤聽后,回答說:“自我做官以后,沒有什么損失,卻有三種收獲:一是當初背誦的經(jīng)文,現(xiàn)在都能貫徹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而且理解得日益透徹明白;二是俸祿雖少,但可省出稀粥來接濟親戚,使親情更親;三是公務雖繁忙,但仍能在晚上擠出時間去吊喪死者,探望病人,從而使朋友之情日益加深。”
【多維品讀】
1.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酌锖湾底淤v同樣為官,機會均等,但孔蔑有三失,子賤有三得。是什么造成了兩人對于同樣的事情有著不同的感覺?是心態(tài)。因為心態(tài)不同,所以他們對做官有不同的感覺,孔蔑覺得做官充滿弊端,而宓子賤覺得好處多多,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別人。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決定各自得失。
2.利已與利他。很多人做事情時,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看事情是否對自己有益處,如果有利于自己,就認為是好的;反之,不利于自己,就是不好的。但有的人做事時,站在為他人服務的立場,只要能為他人帶來益處,不管自己再苦再累,都認為值得。孔蔑和宓子賤即是這兩類人的代表,他們分別站在利己和利他的角度去衡量問題,因而得出截然相反的“三失”與“三得”的結論。
3.懈怠與進取。在其位謀其政,無論處于什么崗位,都要盡職盡責,積極進取。按照這種標準去衡量,宓子賤做到了,而孔蔑沒有。孔蔑消極懈怠,敷衍塞責,還怨聲載道,這是一種很自私的行為。人無論做事還是為官,都當效仿宓子賤,以孔蔑為戒。
【適用話題】調(diào)整心態(tài);多為別人想一想;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