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列舉題(每題2分,共10分)
秦朝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運河——
“書圣”指——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chǔ)的戰(zhàn)役——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三、材料解析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0分,共22分)
17、材料:據(jù)《漢書·張騫傳》載,張騫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與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隴西,途經(jīng)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幾年,強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兒育女,“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保持漢朝的節(jié)操)”。后來,張騫乘匈奴不備,率眾脫逃,輾轉(zhuǎn)到達大月氏。從大月氏回來,張騫見北道危險,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單于病死,匈奴貴族為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發(fā)生內(nèi)亂,他才帶著匈奴妻子與堂邑父一起逃回漢朝,歷盡千辛萬苦。這時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請回答:
(1)張騫第一次通西域的時間是哪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中的內(nèi)容反映了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艱難險阻?請你列舉出此行遇到的艱難險阻還有哪些?(3分)
(3)張騫通西域后,中國同西方的貿(mào)易通道“絲綢之路”開通。其路線是( )(2分)
A.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歐洲
B. 長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亞---歐洲
C. 長安---今新疆---西亞---河西走廊---歐洲
D.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歐洲---西亞
(4)絲綢之路開辟有什么歷史意義?(2分)
(5)通過了解這一歷史事件,你有何感想?(2分)
18、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漢《史記》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南朝 《宋書》
請回答
(1)分析比較以上兩則材料,說明江南地區(qū)從西漢到南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
(2)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4分)這種變化對我國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2分)
(3)從江南變化原因中,你認為對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有何啟示?(2分)
四、問答題(19題10分,20題10分,共20分)
19、材料一: 鼓勵農(nóng)民開墾荒地,努力種田和織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棄農(nóng)經(jīng)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家屬罰作奴婢;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quán),獎勵打仗有功的人;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編定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相互監(jiān)督,一家犯法,鄰里如不告發(fā),則十家連坐。
材料二: 舊貴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他們與太子串通一氣,誹謗他。他被誣陷“謀反”,慘遭“車裂”而死。他雖遭不幸,但新法仍繼續(xù)推行,秦的國勢日趨強盛。
(1)上述材料從內(nèi)容和結(jié)果兩個方面反映了我國古代哪一次著名的變法?這次變法發(fā)生的時間和目的分別是什么?(3分)
(2)為便于記憶,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項內(nèi)容。(4分)
(3)材料二中的哪句話說明這次變法取得了成功?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你認為這次變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請回答:
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主先出于黃帝,以土為德,故為拓拔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地名)來者,姓或重復(fù),皆改之。” ——《資治通鑒》
(1)魏主是誰?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4分)
(2)“魏主”還有哪些漢化的措施? (4分)
(3)“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