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蘇省泰州市中考歷史試卷及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1分)
1.閱讀小明同學繪制的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局部),其中空白處應該是( )
A.夏朝 B.商朝 C.戰(zhàn)國 D.東漢
【考點】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
【分析】本題考查了東周的相關史實.
【解答】題干表格給出的東周下方一半分為春秋,空白處為戰(zhàn)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zhàn)而得名,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故選C.
2.“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學漢語,穿漢服,與漢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內容?( )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革
【考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分析】北魏建立后,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治,也為了學習和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孝文帝進行了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學漢語、通漢婚.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進了民族融合.
【解答】題文材料中的改革內容正是C.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其它三個選項的改革不包含這樣的內容.
故選:C.
3.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
、偾爻瘎(chuàng)立皇帝制度
、谇爻谥醒朐O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
、矍爻诘胤酵菩蟹址庵
④秦朝統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的有關知識.
【解答】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創(chuàng)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③說法錯誤.秦朝統一使用小篆作為全國規(guī)范文字.①②④在圖片中能體現出來.
故選B.
4.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B.“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D.“蘇湖熟,天下足”
【考點】中國古代經濟南移的過程和原因.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宋經濟發(fā)展中的經濟重心的南移的認識.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兩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同時南遷的人民也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當時政府的重視,南方得到發(fā)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yè)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
故選D.
5.有關“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獻資料最早可能出現在(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元朝
【考點】元鞏固統一的措施.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朝鞏固統一的認識.
【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河南江北行省”,聯系所學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以加強對廣大地區(qū)的管轄.我國省級行政區(qū)劃的設立,始于元朝.
故選D.
6.如圖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圖,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明朝
【考點】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權強化的有關內容.
【解答】分析題干可以看出,改革前皇帝下面是丞相,統領六部,改制后丞相被廢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故選D.
7.下列事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是( )
①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②元朝設置宣政院 ③鄭和下西洋 ④清朝設立駐藏大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元鞏固統一的措施;冊封達賴、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
【分析】本題考查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措施.
【解答】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元朝設置宣政院,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這些措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鄭和下西洋屬于對外關系,不是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措施.
故選A.
8.近代以來,腐敗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強“懲罰”.觀察漫畫《“懲罰”中國》,此次中國被“懲罰”導致了( )
A.中國領土主權開始遭到破壞
B.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
C.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考點】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分析】本題掌握近代史上的侵華戰(zhàn)爭.
【解答】據圖片“八位強人”可知.此事件是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1900年爆發(fā)的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與八國聯軍在1901年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故選D.
9.“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對聯歌頌的是( )
A.康有為 B.孫中山 C.毛澤東 D.鄧小平
【考點】辛亥革命.
【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
【解答】題目中的“廢兩千年帝制”指的是廢除了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這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所以該聯歌頌的是孫中山,其他人物不合題意.
故選B.
10.“萬里長征路不平,‘左’傾錯誤總橫行,遵城舉會端航向,確立毛公統率兵.”該詩描繪的是中共( )
A.一大 B.遵義會議
C.七大 D.十一屆三中全會
【考點】遵義會議.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遵義會議.
【解答】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在這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故選B.
11.如圖是小華同學整理的課堂筆記.請你根據內容為其擬定一個最適當的標題( )
A.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考點】三大改造.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三大改造的有關內容.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業(yè)和手工業(yè)走合作化道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fā)展企業(yè)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yè).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故選A.
12.“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不能用于解決( )
A.臺灣問題 B.少數民族問題 C.香港問題 D.澳門問題
【考點】“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影響.
【分析】本題考查一國兩制.
【解答】在祖國統一問題上,中國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一國兩制”,所以它適合于臺灣、香港、澳門問題,并且已在香港、澳門得到成功實踐,證明它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
故選B.
13.在雅典城邦具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的是( )
A.全體居民 B.雅典的成年男性
C.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人和奴隸
【考點】雅典民主政治.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認識.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雅典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等一系列大事.
故選C.
14.抓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方法之一.與“17世紀80年代”“社會上層政變”“不流血”等關鍵詞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獨立戰(zhàn)爭
C.日本明治維新 D.俄國農奴制改革
【考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知識點.
【解答】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其他不滿國王專制統治的人士,發(fā)動了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新國王.由于宮廷政變沒有發(fā)生流血沖突,因此被稱為光榮革命.
故選A.
15.“他們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并且有義務引導世界走出充滿著傳統教義、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專制為目的‘黑暗時期’,他們應用理性之光驅散現實的黑暗,把人們引向光明.”材料中的“他們”不包括( )
A.但丁 B.伏爾泰 C.孟德斯鳩 D.盧梭
【考點】啟蒙運動.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啟蒙運動的知識點.
【解答】在啟蒙運動中,啟蒙思想家主張有開明的君主執(zhí)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宣傳理性主義的思想.題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正是啟蒙運動的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
故選A.
16.在蘇俄實行某一政策后,農民可以公開售賣他們的產品,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廠又可以在私營企業(yè)主的經營下營業(yè),重工業(yè)、銀行和礦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由此可見當時蘇俄實行的是( )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自由放任政策
【考點】蘇俄新經濟政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解答】據所學知,1921年在經濟政治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蘇俄實施了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取代了余糧收集制,農民可以自由的處置自己剩余的糧食.解除了大部分小企業(yè)和一部分中型企業(yè)的國有化,允許私人經營,對于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大企業(yè)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通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蘇俄的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故選B.
17.威廉•本內特在《美國通史》中寫道:“數千年輕的男人臨時居住在窩棚里,從事修建長途鐵路的工程,雖然掙得不多,但他們的健康能夠得到保證,重要的是有一種成就感.”羅斯福新政中與之相關的舉措是( )
A.恢復工業(yè) B.整頓金融業(yè) C.調整農業(yè) D.興辦公共工程
【考點】羅斯福新政.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認識.
【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臨時居住在窩棚里,從事修建長途鐵路的工程,雖然掙得不多,但他們的健康能夠得到保證,重要的是有一種成就感”,聯系所學可知,羅斯福實行“以工代賑”,大力興辦公共工程,以解決失業(yè)人員的就業(yè)問題,使美國政府獲一舉多得之利,最終使美國渡過經濟危機.
故選D.
18.聯合國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決定戰(zhàn)后成立聯合國的會議是( )
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萬隆會議
【考點】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雅爾塔會議的有關內容.
【解答】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的會議,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zhàn),加速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zhàn)后和平穩(wěn)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故選C.
19.有學者指出:“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但是它又因為國際力量的對比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已受到逐步擴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zhàn).”20世紀六七十年代“撼動”和“挑戰(zhàn)”兩極格局的力量有( )
、贇W共體的成立 ②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③歐盟的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考點】戰(zhàn)后日本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歐盟的成立.
【分析】本題考查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撼動”和“挑戰(zhàn)”兩極格局的力量.
【解答】本題關鍵是要注意時間的限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據所學知,1967年歐共體成立,西歐國家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增大.二戰(zhàn)后日本的經濟迅速發(fā)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對原來的兩極格局形成了挑戰(zhàn).而歐盟的成立是在1993年,與材料中時間不符可排除.
故選A.
20.學習歷史,必須分清哪些是歷史,哪些是觀點.下列各項中屬于觀點的表述是( )
A.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zhàn)線的建立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D.蘇聯的解體
【考點】歷史文化常識.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歷史學習的有關內容.
【解答】觀點是對事件的一種看法,ABD三項都屬于客觀史實,是對歷史的直接的反映,只有C項屬于觀點表述,說出了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