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是一個隱秘的寶庫,為隱士們供給了衣食住等諸方面的所需,以維持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時候,這并不足夠。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隱士》里曾說:“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jīng)有了‘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的幸福的。”北宋時隱居龍山的孔畋,據(jù)稱有田數(shù)百畝。還有一些隱士得到了官府的賞賜或官員贊助,也饒有資財。陳摶就屢次被皇帝接見,受到賞賜,他隱居的華山云臺觀也為官府修建。這些隱士,大抵可以過著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隱士并沒有這么幸運,特別是山林隱士,往往是清貧的,為了“討生活”,他們還是需要從事一兩種職業(yè),以謀生計。
農(nóng)夫是隱士們最普遍的職業(yè)。躬耕,作為一種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勞動,被視為是符合隱士身份的。并且,隱士的躬耕,與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賦予了一種修身的意義。在春耕秋收中,隱士們體會著自然的韻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響應(yīng),進而讓身心達到與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傳》中所言:“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睆氖鹿碾[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許由,春秋有老萊子,三國時的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陽,靜觀天下之變。
漁樵也是隱士從事的一種重要職業(yè)。不過,與自給自足的躬耕相比,漁樵因為要出售其剩余產(chǎn)品,不得不與人世發(fā)生聯(lián)系。但一些決絕的漁樵者仍然堅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為業(yè),每次他將樵箬放在路邊,自己走開,人們便自取樵箬,按價放錢。朱百年仍可隱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漁樵者則選擇性地出現(xiàn),在人世留下雪泥鴻爪。屈原行吟澤畔時遇到的滄浪漁父,《莊子·漁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漁父便是這樣的世外高人。漁父、樵夫來自隱士的世界,卻對人世有著獨特的見解,只言片語,撥醒夢中人。漸漸地,漁樵問答亦成為世外人看世內(nèi)事的一種象征。除此之外,隱士還依托山林資源,從事其他職業(yè),如安期生賣藥,姜歧蓄養(yǎng)蜜蜂,范元琰種菜,傅山行醫(yī)等,凡此種種,行于世間。
盡管隱士也在謀生,卻無貪欲,所謀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謀生過程中,他們也絕不放棄隱士的自尊。因此,隱士一般是貧窮的,甚至是赤貧的。而這種赤貧成就了一種高尚,所謂“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明操”。正因為隱士們安于貧窮,不困于功名利祿的樊籠,他們才絕少欲望,無需對繁華世界阿諛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頭,立于山林之間。
(摘編自《住在云山深處: 隱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山林雖然為隱士們供給了衣食住等諸方面的所需,但并沒有解決隱士生活的所有問題。
B.有名的隱士能過著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擁有良田數(shù)百畝,要么靠官員贊助。
C.躬耕是農(nóng)夫這一職業(yè)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勞動,但隱士的躬耕卻被賦予一種修身的意義。
D.來自隱士世界的漁父、樵夫?qū)θ耸烙兄毜降囊娊,他們能用只言片語點醒“夢中人”。
2.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引用魯迅《且介亭雜文·隱士》里的話以證明在古代有的隱士物質(zhì)生活相當(dāng)優(yōu)渥,這屬于引用論證。
B.文章論述隱士也要“討生活”,但開篇先從不討生活的隱士說起,繼而筆鋒一轉(zhuǎn),這屬于假設(shè)論證。
C.文章用農(nóng)夫、漁樵是隱士所從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職業(yè)來論證隱士也要“討生活”,這屬于舉例論證。
D.文章在論述隱士從事的職業(yè)除農(nóng)夫、漁樵外還列舉了賣藥、養(yǎng)蜂、種菜等其他職業(yè),這樣論證比較嚴(yán)謹(jǐn)。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在春耕秋收中,隱士們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進而讓身心達到與自然同步的境界。
B.雖然有的隱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謀生計,但他們的自尊卻仍然被人們所認同,如朱百年。
C.隱士并不需要完全與外界隔絕,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時與外界接觸,也并不影響隱士的身份。
D.從某種意義上講,隱士的貧窮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為安于貧窮也就無需迎合他人。
答案
1. B(“要么自己就擁有良田數(shù)百畝,要么靠官員贊助”不全面。本選項對應(yīng)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還有一些隱士得到了官府的賞賜或官員贊助”可知,除了“官員贊助”還有“官府的賞賜”。)
2. B “假設(shè)論證”錯。
3. A(“隱士們秉承到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無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