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考生物試卷及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50分)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發(fā)育成植物的枝條和綠葉的是( )
A.根 B.莖 C.葉 D.芽
【考點】葉(枝)芽的結構和發(fā)育.
【分析】來發(fā)育成枝條的結構是枝芽.枝芽的結構中,生長點可以使芽軸不斷伸長,葉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幼葉,幼葉將來發(fā)育成葉,芽軸將來發(fā)育成莖,芽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側芽.其實,枝芽是未發(fā)育的枝條.
【解答】解:將來發(fā)育成枝條的結構是枝芽.下面是枝芽的結構示意圖:
枝芽的結構中,生長點可以使芽軸不斷伸長,葉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幼葉,幼葉將來發(fā)育成葉,芽軸將來發(fā)育成莖,芽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側芽.可見,枝芽是未發(fā)育的枝條.
故選:D.
2.黑松是煙臺市沿海廣泛分布的抗鹽植物,它屬于( )
A.苔蘚植物 B.蕨類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考點】植物的分類.
【分析】根據(jù)植物種子的有無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不結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不同的植物形態(tài)、結構各不相同.據(jù)此解答.
【解答】解:黑松屬于裸子植物,無花,種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實,有根、莖、葉、種子四種器官.
故選:C.
3.沙漠中的駱駝刺有著發(fā)達的根系,根的生長依靠如圖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點】根尖結構以及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分析】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④根冠、③分生區(qū)、②伸長區(qū)、①成熟區(qū).如圖所示:
【解答】解: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④根冠、③分生區(qū)、②伸長區(qū)、①成熟區(qū).根的生長是③分生區(qū)細胞的分裂使細胞數(shù)目增多和②伸長區(qū)細胞的生長使細胞體積不斷增大的結果.
故選:B
4.“滿筐圓實驪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葡萄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入口甘香的汁液來自( )
A.細胞膜 B.細胞質 C.細胞核 D.液泡
【考點】細胞中的物質.
【分析】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胞核、液泡、葉綠體等結構.
【解答】解:A、細胞膜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
B、活細胞的細胞質具有流動性,有利于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C、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
D、液泡內的細胞液溶解有多種物質,因此,葡萄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入口甘香的汁液來自液泡.
故選:D
5.春天來了,煙臺市境內的昆崳山、磁山、艾山、招虎山、羅山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它們屬于( )
A.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B.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 C.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D.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考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類型.
【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種類多種多樣,主要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等,據(jù)此答題.
【解答】解:煙臺市境內的昆崳山、磁山、艾山、招虎山、羅山等地分布在比較濕潤的地區(qū),其主要特點是峰巒綿延,林深谷幽,古木參天,動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屬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故選:A
6.下列不屬于鳥類繁殖行為的是( )
A. B. C. D.
【考點】鳥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
【分析】鳥類在生殖季節(jié)會表現(xiàn)出生殖的一系列行為,生殖行為: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為.
【解答】解:A、是求偶行為,屬于鳥類的繁殖行為,A不符合題意;
B、筑巢屬于鳥類的繁殖行為,B不符合題意;
C、啄木鳥捉蟲,屬于取食行為,不屬于鳥類的繁殖行為,C符合題意;
D、育雛屬于鳥類的繁殖行為,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7.每當國歌響起,我們會肅然起敬,能接受音樂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的是( )
A.[1]聽小骨 B.[2]半規(guī)管 C.[3]耳蝸 D.[4]鼓膜
【考點】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分析】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內耳包括半規(guī)管、前庭和耳蝸.聽覺形成的過程是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圖示1為聽小骨,2為半規(guī)管,3為耳蝸,4為鼓膜,據(jù)此解答.
【解答】解:A、1表示聽小骨,聽小骨把鼓膜的振動擴大并傳到內耳;
B、2半規(guī)管里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位覺(平衡覺)感受器,而沒有聽覺感受器;
C、耳蝸中有聽覺感受器,接受振動的刺激后產生神經沖動;
D、鼓膜接受聲波的刺激,產生振動.
故選:C.
8.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的脊椎動物屬于( )
A.魚類 B.兩棲類 C.爬行類 D.哺乳類
【考點】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分析】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皮膚裸露,輔助呼吸,據(jù)此答題.
【解答】解:魚類用鰓呼吸,爬行動物終生用肺呼吸,乳動物用終生肺呼吸,而青蛙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心臟一心房一心室;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能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皮膚裸露,輔助呼吸,故此選項正確;
故選:B
9.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傳染病,是由感染( )引起的.
A.炭疽桿菌 B.噬菌體 C.HIV病毒 D.H7N9病毒
【考點】病原體與傳染病的病因.
【分析】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綜合征,是由人類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性傳播、靜脈注射吸毒、母嬰傳播、血液及血制品傳播等;但是,交談、握手擁抱、禮節(jié)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
【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傳染病”,是由感染(HIV病毒)引起的.
故選:C
10.張明愛吃洋快餐,最近經常發(fā)生口腔潰瘍和牙齦出血現(xiàn)象,給他的建議是( )
A.多吃青菜和水果 B.少吃炸雞腿多喝雞湯
C.多吃雞蛋和牛奶 D.適量運動,少食多餐
【考點】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
【分析】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而且人體對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fā)育,還會引起疾病.
【解答】解: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fā)育,還會引起疾病,如圖:
維生素種類 主要功能 缺乏癥
維生素A 促進人體正常發(fā)育,增強抵抗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皮膚粗糙、夜盲癥
維生素B1 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經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腳氣病
維生素C 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維生素D 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fā)育 佝僂病、骨質疏松
口腔潰瘍和牙齦經常出血是壞血病的表現(xiàn),是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應該多吃.故A符合題意.
故選:A.
11.下列水生動物與其他三種不屬于一類的是( )
A. B. C. D.
【考點】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分析】腔腸動物是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體壁由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構成,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
【解答】解:常見的腔腸動物有A?、D海蟄、C水螅、珊瑚蟲等.圖中的B水蚤屬于節(jié)肢動物.可見B符合題意.
故選:B
12.青少年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合理安排上網(wǎng)時間 B.為朋友兩肋插刀,打架斗毆
C.積極參加“陽光體育”運動 D.不吸煙,遠離毒品
【考點】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合理膳食、規(guī)律起居、保證睡眠、勞逸結合、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心理平衡等.
【解答】解:現(xiàn)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huán)境健康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作息有規(guī)律、保證均衡營養(yǎng)、一日三餐按時就餐、異性同學間應建立真誠友誼、積極參加文娛活動和體育運動、不吸煙、不酗酒、拒絕毒品等.青少年思想發(fā)育不成熟,生活經驗少,有了心理矛盾,及時向老師、家長請教,不能悶在心理,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可見B錯誤.
故選:B
1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描述正確的是( )
A.該實驗是對照實驗,變量是溫度
B.結果是2號試管內會出現(xiàn)藍色
C.結論是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D.若將丙裝置保持30分鐘,結果是兩只試管內都不變藍
【考點】探究發(fā)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jù)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淀粉遇碘變藍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來驗證淀粉的存在.
【解答】解:A、1、2號試管唯一不同的變量是有無唾液,因此該實驗是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而不是溫度,錯誤;
B、1號試管中水對淀粉沒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變藍色;2號試管中唾液淀粉酶將饅頭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麥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變藍.所以,結果是1號試管內會出現(xiàn)藍色,而不是2號試管內會出現(xiàn)藍色,錯誤;
C、結論是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作用,正確;
D、若將丙裝置保持30分鐘,結果是2號試管內不變藍、1號試管內變藍,而不是兩只試管內都不變藍,錯誤.
故選:C.
14.在觀察葉片的表皮細胞裝片時,物像由圖一轉換到圖二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 )
A.轉動轉換器 B.轉動細準焦螺旋
C.轉動粗準焦螺旋 D.調節(jié)反光鏡
【考點】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本題考查顯微鏡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識,顯微鏡的使用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等主要步驟,應注意靈活的應用.
【解答】解:圖一轉換到圖二,細胞變大了,說明是低倍鏡換高倍鏡.低倍鏡換到高倍鏡的步驟是:①移動裝片,使物象移到視野的中央,②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③調節(jié)反光鏡和光圈,使視野更明亮;④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故選:C.
15.下列屬于仿生的是( )
、倏购煞 ②人造地球衛(wèi)星 ③薄殼建筑 ④CT機 ⑤血液透析儀.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⑤
【考點】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分析】仿生學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將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術之中,發(fā)明性能優(yōu)越的儀器、裝置和機器,創(chuàng)造新技術.
【解答】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仿生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有的是模仿動物,有的是模仿植物,如①科學家根據(jù)長頸鹿利用緊繃的皮膚可控制血管壓力的原理,制造出可以保持宇航員血壓的抗荷宇航服,②模仿烏龜?shù)谋臣妆杂驳慕Y構原理建造了薄殼建筑,③血液透析儀是模仿腎臟的工作原理利用膜技術和滲透壓來置換血液中的物質,因此都屬于仿生;②人造地球衛(wèi)星是模仿了太空衛(wèi)星的原理來工作的;④CT機是利用射線照射,利用的是物理學原理,因此都不屬于仿生.所以屬于仿生的是①抗荷服、③薄殼建筑、⑤血液透析儀.
故選:A
16.李真周末經常幫媽媽做饅頭、制酸奶、腌泡菜等家務,下面是她的幾點收獲,你不認同的是( )
A.發(fā)面的時候不能用開水融化酵母
B.做酸奶之前要將器皿加熱煮沸
C.腌制泡菜要將壇子密封
D.三種食品都是利用了細菌發(fā)酵的原理
【考點】發(fā)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分析】微生物的發(fā)酵技術在食品、藥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如制饅頭或面包和釀酒要用到酵母菌發(fā)酵.
【解答】解:A、發(fā)面需要酵母菌發(fā)酵,酵母菌發(fā)酵需要適宜的溫度,所以發(fā)面的時候不能用開水融化酵母,A正確;
B、做酸奶之前要將器皿加熱煮沸,目的是殺菌,B正確;
C、腌制泡菜需要乳酸菌發(fā)酵,乳酸菌發(fā)酵需要無氧的條件,所以腌制泡菜要將壇子密封,C正確;
D、做饅頭需要酵母菌發(fā)酵,酵母菌屬于真菌;制酸奶、腌泡菜需要乳酸菌發(fā)酵,乳酸菌屬于細菌,D錯誤.
故選:D
17.李明不小心被月季上的刺扎到,迅速縮手,對該反射的敘述正確的是( )
A.1是效應器,能夠對刺激做出反應
B.3是神經中樞,能產生感覺
C.若4處受到損傷就不能發(fā)生反射
D.該反射弧完成的是條件反射
【考點】反射弧的結構和功能.
【分析】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神經系統(tǒng)的參與下,人體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規(guī)律性的反應.
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傳入神經、3神經中樞、4傳出神經和5效應器.
【解答】解:A、圖中1是感受器、5是效應器,A錯誤;
B、3是神經中樞,感覺在大腦皮層形成,B錯誤;
C、如果4傳出神經處受到損傷斷裂,反射弧不完整,刺激1處無反射,但是3神經中樞還能把神經沖動由(二)白質上行傳到大腦形成感覺,因此有感覺.C正確;
D、該反射弧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灰質內.所以該反射弧完成的是非條件反射,D錯誤.
故選:C
18.你有坐過山車或高空蕩秋千的經歷嗎?當身體懸空時,你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甚至大聲吶喊嗎,這是( )分泌增多的結果.
A.生長激素 B.甲狀腺激素 C.胰島素 D.腎上腺素
【考點】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
【分析】人體在神經、體液的調節(jié)作用下,才能夠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神經調節(jié)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來完成的,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激素通過血液循環(huán)的運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jié)是激素調節(jié);在人體內,激素調節(jié)和神經調節(jié)的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
【解答】解:當你遇到危險時,會害怕并感到心臟在怦怦亂跳,這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對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種反應,是出生后才有的,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形成的條件即反射;感到心臟怦怦亂跳,是在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促使腎上腺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由腎上腺髓質分泌的一種兒茶酚胺激素.能讓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氣),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因此當你遇到危險時,會害怕并感到心臟在怦怦亂跳,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甚至大聲吶喊,這時體內﹣﹣的分泌會明顯增多的是腎上腺激素.
故選:D
19.為紀念世界紅十字日,我市紅十字會舉辦了造血干細胞血樣捐獻活動,有關造血干細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B.只能分裂不能分化
C.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治療白血病
D.適量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影響健康
【考點】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分析】造血干細胞是指骨髓中的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為各種血細胞的前體細胞,最終生成各種血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它們也可以分化成各種其他細胞
【解答】解:A、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正確;
B、造血干細胞不僅能分裂,還能分化產生各種血細胞,不正確;
C、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治療白血病,正確;
D、適量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影響健康,正確.
故選:B
20.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形成和排出汗液的結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點】人體皮膚的結構和主要功能.
【分析】皮膚由表皮和真皮構成,表皮位于皮膚表層,由上皮組織構成,沒有血管.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真皮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使皮膚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真皮內有豐富的血管和感覺神經末梢.如圖所示:①皮脂腺.②毛發(fā),③血管,④汗腺.
【解答】解:排泄是組織細胞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如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和尿素.排泄的途徑有三條: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氣體的形式由呼吸系統(tǒng)排出;二、水分、無機鹽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過皮膚排出;三、多余的水、無機鹽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tǒng)排出.其中多余的水、無機鹽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tǒng)排出,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徑.圖中④汗腺能分泌汗液,具有排泄功能.
故選:D
21.生物小組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并獲取了實驗數(shù)據(j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次數(sh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時間 2分37秒 1分46秒 54秒
A.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越多,用時就越多
B.在A、B、C三處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宮用時會減少
C.小鼠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其學習能力越來越強
D.小鼠一旦學會走迷宮,就不會忘記
【考點】探究某種動物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
【分析】動物的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不同的動物,學習能力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動物越高等,形態(tài)結構越復雜,學習行為就越復雜.反之,動物越低等,形態(tài)結構越簡單,學習行為就越簡單,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就越多.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能使動物更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解答】解:A、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見: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越多,用時就越少,A錯誤;
B、在A、B、C三處放置食物,引導小鼠靠氣味走迷宮用時會減少,B正確;
C、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見:小鼠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其學習能力越來越強,C正確;
D、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種行為會消失,D錯誤.
故選:AD
22.近三年來,美國白蛾對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林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有關美國白蛾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卵生,體內受精
B.屬于外來物種入侵
C.為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D.飛機噴藥是防治白蛾的有效措施
【考點】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分析】(1)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四個時期.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幼蟲與成蟲在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上明顯不同,差異很大.如蚊子、蒼蠅、家蠶、菜粉蝶等.
(2)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幼體與成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發(fā)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螻蛄、蝗蟲等.
(3)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tài),并對本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一定危害的現(xiàn)象.
【解答】解:A、美國白蛾是卵生,體內受精,正確;
B、美國白蛾來自美國,因此屬于外來物種入侵,正確;
C、美國白蛾的發(fā)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等四個時期,因此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而不是為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不正確;
D、飛機噴藥是防治白蛾的有效措施,正確.
故選:C
23.有關“引體向上”運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只有上肢骨骼肌參與 B.有對組骨骼肌群參與
C.需要多系統(tǒng)的配合 D.需要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考點】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xié)作關系.
【分析】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jié)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解答】解:A、做“引體向上”時,是在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多組肌肉的協(xié)作完成,A錯誤.
B、有多組骨骼肌群參與,如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B正確.
C、不僅靠運動系統(tǒng)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tǒng)的控制和調節(jié),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系統(tǒng)的配合,C正確.
D、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有骨、骨骼肌、關節(jié)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xié)調作用,才能完成,D正確.
故選:A
24.生物小組將放置暗處一晝夜的銀邊天竺葵做如圖處理,光照一段時間后,取A、B兩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對實驗現(xiàn)象及解釋正確的是( )
A.葉片A中間變藍而邊緣不變藍,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
B.葉片B變藍,說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
C.葉片B變藍,說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葉片A變藍,葉片B不變藍,說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陽光
【考點】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
【分析】(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暗處理→選葉遮光→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實驗要點: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色,酒精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銀邊天竺葵邊緣部分不含葉綠體,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解答】解:A、葉片A中間與邊緣,唯一不同的變量是葉綠體,葉片A中間變藍而邊緣不變藍,說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正確;
B、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透明塑料袋內沒有二氧化碳,因此葉片B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變藍,而不是“葉片B變藍,說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錯誤;
C、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透明塑料袋內沒有二氧化碳,因此葉片B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變藍,而不是“葉片B變藍,說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錯誤;
D、葉片A只有中間變藍而不是葉片A變藍;葉片A中間變藍,葉片B不變藍,說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不是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陽光,錯誤.
故選:A
25.科學家的觀點往往是根據(jù)事實提出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注意區(qū)分事實和觀點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屬于事實的是( )
A.人是由森林古猿進化來的
B.鳥類和哺乳類與爬行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C.原始大氣能形成簡單的有機物
D.太空椒是通過誘發(fā)基因突變培育的新品種
【考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現(xiàn)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生物進化的歷程.
【分析】觀點只是一種推測,而事實則是已經證明的或有證據(jù)的事件.
【解答】解:A、人類是由森林古猿進化來的,是推測,不屬于事實;
B、鳥類和哺乳類與爬行類有著共同的祖先,是推測,不屬于事實;
C、根據(jù)米勒模擬實驗獲得的證據(jù),可以推測原始大氣能形成簡單的有機物,不屬于事實;
D、太空椒是通過誘發(fā)基因突變培育的新品種,是客觀存在的物體和現(xiàn)象,屬于事實.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