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歷史材料題訓練:中國近現代史
材料一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無產階級最早產生在19世紀中葉的外國在華企業(yè)中,隨后又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清朝官辦的企業(yè)和70年代興起的民族資本企業(yè)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萬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已達200萬人以上. ——《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二 新文化運動和學生愛國運動是互為因果的.新文化運動使青年們擺脫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對國家危亡境遇的警覺,更使青年們認真考慮…以什么思想來救中國.…經過五四運動,介紹、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又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 ——《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
(1)材料一認為,中國無產階級最早產生于何時?從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數有何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3分)
答:19世紀中葉.由100萬人以上增加到200萬人以上.民族工業(yè)進入“黃金時代”.
(2)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間和口號分別是什么?據材料二,歸納其主要影響有哪些?(4分)
答:1915年.民主、科學.解放了青年們的思想;啟發(fā)青年們探索救國的真理.
材料二 6月3日,北洋軍閥政府大規(guī)模逮捕學生,激起了民眾的強烈義憤,工人、商人也參加到示威群眾中來.…廣大的工人階級參加了五四運動,并發(fā)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中國歷史》
請回答:
(3)五四運動爆發(fā)在何地?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6月3日”前后,運動的主力分別是什么?(3分)
答:北京.學生;工人.
(4)綜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2分)
答: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2.(2016·婁底)探尋復興之路,鑄造新的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陳旭麓先生提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表現(1分).
答:把西方先進的科技引入中國.
材料二:“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立行憲法,大開國會議以庶政與國民共之,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也.”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
(2)根據材料二,概括康有為的主張.與洋務運動相比,兩者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有何不同?(3分).
答: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
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技術,戊戌變法主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社會制度.
材料三 在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中的兩個主義已經實現,接下來…最切實的舉措,就是發(fā)展實業(yè),改善民生.
(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中的“兩個主義“是指什么?為何當時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中的兩個主義已經實現”了?(4分)
答: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材料四 1915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說:“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1918年至1919年元旦,李大釗先后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開始向國人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并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918年后,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有了什么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歷史背景是什么?(2分)
答:宣傳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材料五
“中國革命在1935年遵義會議以前,因為沒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運動結合起來,或者結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彎路,吃了很多的虧,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從1935年起,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比較好的結合起來…” ——毛澤東與周世釗的談話
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工作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努力實現現代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
(5)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兩次會議在思想路線上的共同之處.(1分)
答: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6)根據上述所有材料,概括中國近現代化探索歷程的基本特點.(2分)
答: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3.(江蘇·淮安)(7分)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進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隨后,民主革命團體紛紛出現,在孫中山推動下,1905年8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干聚集日本東京,成立了統(tǒng)一的革命組織……孫中山《民報》發(fā)刊詞中,將這一組織的革命綱領闡發(fā)“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1)寫出材料一中“統(tǒng)一的革命組織”的名稱。(1分)
答:中國同盟會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記
材料三 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寫道:“任憑你像堯舜那么賢達,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材料四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fā)展實業(yè),激發(fā)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yè)的熱情。各種實業(yè)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
(3)根據材料三、四,概括辛亥革命的影響。(2分)
答: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復辟帝制不得人心)
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各種實業(yè)團體紛紛出現)
(4)舉一例說明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1分)
答: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
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答出任意1點即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