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5分)
A.其恕乎 神游其中
B.仁以為己任 以叢草為林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可以為師矣
D.勿施于人 士志于道
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5分)
(1)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論語》在我國各方面起著非常大的影響,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一格言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請結合文意聯系自身的感悟作簡要評析。(3分)
11.《論語》六則都講到了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內容,“學而不厭”“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分別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態(tài)度?(10分)
參考答案
1.仁政(施仁政、民貴君輕、以民為本)
2.示例:
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傳統(tǒng)美德:熱情好客;現實意義:開放的心態(tài),廣交朋友。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傳統(tǒng)美德:謙虛好學;現實意義: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
名言:禮之用,和為貴;傳統(tǒng)美德:重禮尚和;現實意義:追求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
【解析】
第一小題語言概括能力,要從所給的三則材料中概括出孟子的治國思想,就必須認真閱讀三句名言及譯文,然后從中找出共同點“仁”,即治國者要施仁政。當然熟悉孟子概況的學生不讀材料也可答出本題,這也是考查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量的積累。
第二小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要從孔子的三句名言中選一句,來賞析其體現出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及其現實意義。讀懂、理解三句名言是答好本題的關鍵,一、二句句意簡單,不難賞析出第一句談待客之道,第二句談求學之道。第三句理解稍有難度,從字面簡單可以理解為“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當然,孔子表達的愿意并非如此簡單,但也可以看出是談與人相處之道,該重禮尚和。然后再結合現實說出其意義,言之成理即可。
3.儒 學習與思考 獨立思考(或及時復習)
【解析】
試題分析:《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了學習與思考之間的辯證關系;“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則強調了學習時及時復習的重要性。
考點:本題考查名著閱讀。
點評:要注意積累名著的文學常識,還要理解其內容。
4.儒家 春秋 教育家
【解析】略
5.答案:國別 劉向 鄒忌與齊王對話
評分:本題3分。每空1分。
【解析】略
6.二十 仲尼 春秋
【解析】
試題分析:《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
考點:文學常識
點評:本題不難,有關《論語》的常識,學生還是熟悉的。閱讀名著名篇,對一些常識性的知識信息要記憶,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知識,一方面可作為寫作的材料。
7.(3分)C
8.(4分)BD
9.(6分)(1)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2)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3)孔子說:“有志于(學習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是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10.(3分)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言之有理即可)
11.(4分)“學而不厭”告訴我們:要有好學的精神,學無止境,要從不感到滿足;“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告訴我們: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解析】
7.
試題分析:根據“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①”此句的意思和注釋,“廢”是“停止”的意思,本句意為“半路上停止,比喻勉力而行”。
考點:文言字詞解釋
點評:本題有難度,學生以“廢”字不太了解,但用排除法,即可化難為易,所以答題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使用得當,事半功倍。
8.
試題分析:A項中“其”一表示“那”,一表示“其中”,B項中“為”都是“當作”的意思,C項中“以”一表示“用”,一表示“把”,D項中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點:古文一詞多義。
點評:本題有難度,不好判斷,學生對古文的一詞多義掌握不是太好,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往往是孤立地記憶詞義,不善于舉一反三,這個習慣要改正。
9.
試題分析:句中的關鍵詞要解釋清楚,比如第一句中的“忠”“謀”“信”“傳”“習”,注意詞類的活用,比如第二句中的“恥”,語氣要譯出來,比如第一句的疑問語氣。
考點:文言句子翻譯。
點評:本題有難度,幾個句子不好翻譯,難解字詞較多。先把文段的內容弄清楚,把句子放在語境中理解,再解釋句子中的字詞,最后連成句子,最后疏通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