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巖土工程師《基礎知識》講義:第四十二講 溶洞
溶洞的形成及形態(tài)時什么?
溶洞為地下巖溶地貌的主要形態(tài)。是地下水流沿可溶性巖層的各種構造面(如層面、斷裂面、節(jié)理裂隙面)進行溶蝕及侵蝕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洞穴。在形成初期,巖溶作用以溶蝕為主,隨著孔洞的擴大,水流作用的加強。機械侵蝕作用也起很大作用,沿溶洞壁時?梢娛C、水痕等侵蝕痕跡,在構造裂隙交叉點,溶蝕及侵蝕作用更易于進行,并時常產(chǎn)生崩塌作用,因此在這里往往形成高大的廳堂。洞穴中存在著溶蝕殘余堆積,石鐘乳、石筍沖積物及崩塌物等多種類型沉積是上述各種作用,存在的證據(jù)。洞穴形成后,由于地殼上升運動,可以被抬至不同的高度,而脫離地下水面。
溶洞的大小形態(tài)多種多樣,在地下水垂直循環(huán)帶上可形成裂隙狀溶洞。但大部分溶洞形成于地下水流的季節(jié)變化帶及全飽和帶,尤其在地下水潛水面上下十分發(fā)育,形態(tài)又受巖性構造控制,有袋狀、扁平狀、彎狀、錐狀、傾斜狀及階梯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