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精氣學說
古人認為:“精氣”是萬物本根。后人稱為精氣學說。
戰(zhàn)國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東臨淄縣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氣,宇宙萬物都是由精氣產生的,精氣是一種極微細的構成萬物的物質元素!
管子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名氣……(《管子·內業(yè)》)這段話說明:作為物質的精氣,結合起來就產生萬物。世上沒有鬼神,人們認為鬼神的東西,實際上是精氣的變化。得到真氣的人,就能成為懂得養(yǎng)生之道的人。
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他對這種目所不能見到的最細微物質“氣”,作了進一步描述;其大意為無形物質是有形物質的本根。所以稱之為無形,只是因為它在潛藏時,人們不易覺察到,但它確實是無形地存在著的。正因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從無形中油然而變?yōu)橛行。萬物都經(jīng)歷從無到有的過程。“無中生有”的本源在于精氣。莊子這種生死“氣化”的觀點,是含有樸素唯物論因素的。 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哲學家王充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他認為萬物是由于“氣”本身的運動而產生的,不存在有意志的創(chuàng)造者。天地是包涵氣的物質實地,萬物就是由物質性的氣產生的,其中也包括人體。他說:“人,物也,萬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論衡·辨崇》)。人的生命和精神也是以“精氣”作為物質基礎的。人是稟受了元氣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氣”而生成的。(《論衡·超奇》)。他還認為:“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無有不死,以其生故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論衡·道虛》)。由元氣凝聚成的人和萬物,有生必有死,而作為元素的氣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氣與天地、陰陽一樣是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氣這種永恒的物質,是一切生命賴以生長、生存的基礎。 我國古代著名醫(yī)學專著《黃帝內經(jīng)》的理論不僅認為“氣”是物質的,而且認為“氣”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都在于元氣的盛衰存亡;人體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之為氣化生理。生命現(xiàn)象,本源于氣體的升降出入。這些都是說“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的生命動力。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jié)分而萬物化生矣!比f物當然包括人在內,“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明古代醫(yī)家把人看成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質性。又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世間最寶貴的是人,人是天地之精氣相合而產生的,按照宇宙間的規(guī)律而成長生存的,因此人活著還要不斷吸取自然之大氣。 祖國醫(yī)學認為精氣是生命的本原物質。這種精氣先身而生,稟受父母的精氣,稱之為先天之精。內經(jīng)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真匱真言論》):“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父母之精氣相合,形成胚胎發(fā)育的原始物質,如果沒有精氣就沒有生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發(fā)長!(《靈樞·經(jīng)脈》);“血氣已和,營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靈樞·天年》)。這是祖國醫(yī)學對于從精氣發(fā)展為人的過程之論述,說明精氣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同時氣又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fā)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之為“氣化”。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有機體內部陰陽消長轉化的矛盾運動。“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沒有升降出入就沒有生命。故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边@就是說人的生命活動,無非就是氣升降出入的生化運動。人的生命活動是氣的生命力的表現(xiàn)。人體生命的“生”與“死”也就寓于升降出入的矛盾運動之中。練氣功的實質是增強氣化運動,增加各臟腑功能。
細目一:精氣學說的概念
在古代哲學中,精,又稱精氣,泛指氣,是指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精氣又指氣的一部分,即氣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體的本原。
氣是古代人們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的氣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引進中醫(yī)學領域,逐漸形成了中醫(yī)學的氣的概念。
要點:
1.精的概念
中醫(yī)學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的概念,濫殤于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中的“精氣說”。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fā)展史上,氣的概念的演變過程中,《老子》論道時曾說“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但未加說明!兑讉鳌穭t明確地將氣范疇的涵義規(guī)定為“精氣”,提出“精氣為物”的思想,認為精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細微原始物質,“一陰一陽”是精氣運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也是“精氣”化生的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運動變化的根本規(guī)律!耙魂幰魂栔^道”(《易·系辭上》),“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悅,男下女,是亨利貞,取女者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咸·彖》)陰陽二氣的交感相與,精氣方能化生萬物,萬物才能發(fā)展變化!疤斓仉硽瑁f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系辭下》)《管子》在《易傳》“精氣為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精氣說”,明確指出“一氣能變曰精”(《管子·心術下》),“精也者,氣之精者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已!(《管子·內業(yè)》)以《管子》的《心術》、《內業(yè)》篇為代表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最細微而能變化的氣,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來源,也是圣人智慧的來源!肚f子》把精解為細微之義,屬于有形之列!胺蚓≈⒁。”“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莊子·秋水》)也是把精氣視為細微的物質存在。
《管子》精氣說中的精、精氣與氣一元論的氣范疇的涵義同義。精、精氣即是氣,是形成天地萬物和人類的精微物質,是最細微的物質存在。精氣說是一種接近原子論的唯物主義思想。
精在中醫(yī)學上,其義有五:
1.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人生系命于精!(《類經(jīng)》)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稟受于父母,充實于水谷之精,而歸藏于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五臟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稱為廣義之精。
2.指生殖之精
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靈樞·決氣》)
3.指臟腑之精
臟腑之精,即后天之精。其來源于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的腐熟運化而化為精微,并轉輸?shù)轿迮K六腑,故稱“五臟六腑之精氣”(《靈樞·大惑》)。3.1.1.4指精血津液的統(tǒng)稱“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實為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的概稱。3.1.1.5指人體正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有微甚,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類經(jīng)》)
總之,在中醫(yī)學的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或稱精氣是一種有形的,多是液態(tài)的精微物質。其基本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包括精、血、津、液在內。狹義的精,指腎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質。
2.氣的概念
中醫(yī)學里關于氣的概念
人體之氣是人的生命運動的根本和動力。生命活動的維持,必須依靠氣。“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jīng).八難》)。
“氣”在中醫(yī)學里有著很多概念,如對人體構成上有陰精與陽氣的概念;對于病因有正氣和邪氣的概念;對于人體正氣又有元氣、真氣、營氣、衛(wèi)氣、宗氣、臟腑之氣、經(jīng)絡之氣等概念;對于中藥的解釋有寒熱溫涼之氣的概念;對于自然界有天氣與地氣的概念;對于四季氣候變化及人體發(fā)病的外在因素有六氣和六淫之氣及戾氣的概念。按氣在人體之部位來說:“氣在陽即‘陽氣’,氣在陰即‘陰氣’,在胃曰‘胃氣’,在脾曰‘脾氣’,在里曰‘營氣’,在表曰‘衛(wèi)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下焦曰:‘元氣’!(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說。)
人體之氣按氣的來源不同、分布不同、作用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今按人體氣的作用歸納介紹如下。
1.元氣,元氣稟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熬珰狻敝溉松,在胎中孕育之基礎,來自于父母,藏于腎中。元氣包括“元陽”、“元陰”之氣。元氣賴于后天營養(yǎng)才能發(fā)揮作用。
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愈充沛,臟腑組織功能愈健旺,身體便健康少病。反之,如果先天稟賦不足,或因久病傷損,就會出現(xiàn)由元氣衰憊而產生的種種病變。因此,保養(yǎng)元氣,就成為養(yǎng)生學說的重要原則。
2.真氣,《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真氣是由先天元氣、后天谷氣和清氣結合而生成。真氣的來原:(1)腎中先天精氣化生的“元氣”。(2)后天受納水谷精微而化生之“谷氣”,為后天之精氣。(3)口鼻吸進的自然空氣亦稱“清氣”。三氣合而充養(yǎng)全身便發(fā)揮作用!罢鏆庹撸苡谔,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真氣,為人體之正氣,是生命機能的總稱,“正氣存內,邪不可于!闭鏆獾氖⑺ナ侨梭w抗病免疫能力。若正氣不足,外邪則乘虛而入。
3.衛(wèi)氣,出于下焦,根源于腎,系腎中陽氣所化生,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故又稱“衛(wèi)陽”。
衛(wèi)氣的主要功能是溫養(yǎng)肌肉,潤澤皮膚;肥盛腠理,并管理汗孔的開合,保衛(wèi)肌表,調節(jié)體溫,起抵御外邪之功效!鹅`樞.本藏篇》:“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比粜l(wèi)氣虛,可見皮膚干枯,毛發(fā)失澤,或易感風寒,或表虛自汗,津液自泄。
4.營氣,“營”有營運和營養(yǎng)兩個含義。營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中比較精粹而富有營養(yǎng)的物質。
營氣的功用是化生血液和營養(yǎng)全身。
5.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來的水谷之氣結合而成。宗氣聚集于胸中,在上焦。《靈樞.邪客篇》:“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弊跉庑纬捎诜味塾谛刂,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fā)點。
宗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的運行,并對能量的供應、寒溫的調節(jié)、肌體的運動均有重大關系。人身的呼吸、聲音、語言的強弱與宗氣的盛衰相關。
人體之氣, 除了以上幾種外還有五臟之氣,經(jīng)絡之氣,將在以后有關章節(jié)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