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單元 治燥劑(1-2分)
細目一:概述
一、適用范圍
在治法上,外燥宜輕宣,內(nèi)燥宜滋潤。
二、應(yīng)用注意事項
細目二:輕宣潤燥
杏蘇散(《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殼 甘草 生姜 橘皮 杏仁 大棗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 化痰。
【主治證候】外感 涼燥證。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脈浮弦。
桑杏湯(《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桑葉 杏仁 香豉 梔皮 沙參 梨皮 象貝
【功用】清宣溫燥,潤肺止咳。
【主治證候】外感 溫燥證。身熱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舌紅,苔薄白而燥,脈浮而右脈數(shù)大。
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組成藥物】 桑葉 杏仁 石膏 枇杷葉 胡麻仁 阿膠 麥門冬 人參 甘草
【功用】清燥潤肺,養(yǎng)陰益氣。
【主治證候】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頭痛 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脈虛大而數(shù)。
外燥證 證候辨識
外燥證:鼻燥,咽干
※ 惡寒無汗,痰稀,苔白,脈浮弦 ---杏蘇散
※ 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 ---清燥救肺湯
※ 身熱不甚,無痰或少痰而粘,舌紅,脈浮數(shù)而右脈大 ---桑杏湯
細目三:滋陰潤燥
增液湯(《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玄參 麥冬 生地
【功用】滋陰 清熱,潤燥通便。
【主治證候】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 大便秘結(jié),或下后二三日,大便復秘,口渴,舌紅,脈細數(shù)或沉而無力。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組成藥物】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功用】滋養(yǎng)肺胃, 降逆和中。
【主治證候】肺胃陰虛證。
(1) 虛熱肺痿?人詺獯,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2) 胃陰不足。嘔吐,或呃逆,或噎膈,或口渴咽燥,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配伍意義】
半夏下氣降逆,使補而不滯。
麥門冬與半夏的用量比例為7:1。
益胃湯(《溫病條辨》)
【組成藥物】沙參 麥門冬 細生地 玉竹 冰糖
【功用】養(yǎng)陰益胃。
【主治證候】胃陰損傷證。胃脘灼熱隱痛, 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或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組成藥物】生地 麥冬 玄參 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甘草
【功用】養(yǎng)陰清肺, 解毒利咽。
【主治證候】 白喉之陰虛燥熱證。喉間起白如腐,不能拭去,鼻干唇燥,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數(shù)無力或細數(shù)。
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
【組成藥物】 生地黃 熟地黃 麥冬 百合 白芍 當歸 貝母 玄參 桔梗 甘草
【功用】滋養(yǎng)肺腎,止咳化痰。
【主治證候】肺腎陰虧, 虛火上炎證?人詺獯,痰中帶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熱,骨蒸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配伍意義】
生熟地黃滋陰補腎,壯水以制虛火,取 “金水相生”之意;
當歸、芍藥滋陰養(yǎng)血柔肝,既補陰血之虛耗,又寓 “抑木保肺”之義;
內(nèi)燥證 證候辨識
內(nèi)燥證:口燥咽干,舌干紅,脈細數(shù)
※ 咳吐涎沫,氣喘短氣,或氣逆嘔吐,苔少,脈虛數(shù) ---麥門冬湯
※ 咳嗽痰血,手足心熱,骨蒸盜汗 ---百合固金湯
※ 大便秘結(jié),脈沉無力或細微數(shù) ---增液湯
※ 喉間起白膜斑點如腐,不易拭去,鼻干唇燥,苔黃脈數(shù) ---養(yǎng)陰清肺湯
※ 饑不欲食 ---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