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
中性粒細胞減少 | ||
1 |
感染 |
病毒感染、傷寒、瘧疾等 |
2 |
血液系統(tǒng)疾病 |
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及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
3 |
理化損傷 |
氯霉素、抗腫瘤藥物、抗結(jié)核藥物、抗甲狀腺藥物、X線及放射性核素等。 |
4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 |
5 |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 |
脾大 |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俸俗笠疲褐車袟U狀核增多,并可出現(xiàn)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細胞,稱為核左移。常見于各種病原體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積燒傷、大手術(shù)、惡性腫瘤晚期等。
、诤擞乙疲褐行粤<毎秩~過多,正常人以3葉者為主,若5葉者超過3%時稱為核右移。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惡性貧血;若在疾病進行期突然發(fā)現(xiàn)核右移,表示預(yù)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