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單元 中醫(yī)相關病證
細目一:咳嗽
一、咳嗽的中醫(yī)病因病機
小兒咳嗽的發(fā)生原因,主要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風邪為主,肺脾虛弱則是本病的主要內(nèi)因?人缘牟∽儾课辉诜危I婕坝谄。病理機制為肺失宣肅 ?人匀站貌挥膫龤,可轉為內(nèi)傷咳嗽。
二、咳嗽的辨證分型證治
1.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
癥狀 咳嗽頻作,咳聲重濁,咽癢,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惡寒無汗,發(fā)熱頭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證候分析 風寒犯肺,肺氣不能通暢,故見咳嗽頻作,鼻塞流涕。風寒阻于肺絡,津液凝聚為痰,故痰白清稀。本證以起病急,咳嗽頻作,咳聲重濁,咽癢,痰白清稀為辨證要點 。
治法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 金沸草散加減。
(2)風熱咳嗽
癥狀 咳嗽不爽,痰黃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濁涕,伴有發(fā)熱惡風,頭痛,微汗出,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指紋浮紫。
證候分析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故咳嗽不爽,鼻流濁涕。風熱之邪灼津煉液成痰,故痰黃黏稠,不易咳出。本證以咳嗽不爽,痰黃黏稠為辨證要點 。
治法 疏風解熱,宣肺止咳。
方藥 桑菊飲加減。
2.內(nèi)傷咳嗽
(1)痰熱咳嗽
癥狀 咳嗽痰多,色黃黏稠,難以咯出,甚則喉間痰鳴 ,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寧,尿少色黃,大便干結,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指紋紫。
證候分析 肝熱心火素蘊,煉液成痰,逆乘于肺,或外感之邪化火入里,灼津生痰,故見咳嗽痰多,色黃黏稠,難以咯出,甚則喉間痰鳴。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方藥 清金化痰湯加減。
(2)痰濕咳嗽
癥狀 咳嗽重濁,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間痰聲轆轆 ,胸悶,神乏困倦,納呆,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 痰濕從脾滋生,上漬于肺,痰阻肺絡,故見咳嗽重濁,痰多壅盛,色白而稀。痰阻氣道,則喉間痰聲轆轆。
治法 燥濕化痰止咳。
方藥 三拗湯合二陳湯加減。
(3)氣虛咳嗽
癥狀 咳嗽反復不已,咳而無力,痰白清稀,面色蒼白,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邊有齒痕,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 肺為氣之主。肺虛則氣無所主,腠理不密,肺失清肅,故見咳而無力,咳嗽反復不已,自汗畏寒。
治法 健脾補肺,益氣化痰。
方藥 六君子湯加味。
(4)陰虛咳嗽
癥狀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 ,或痰中帶血,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癢,聲音嘶啞,午后潮熱或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
證候分析 肺熱傷陰,陰虛生燥,故見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癢,聲音嘶啞。
治法 養(yǎng)陰潤肺,兼清余熱。
方藥 沙參麥冬湯加減。
細目二:腹痛
一、腹痛的主要病因病機
小兒脾胃薄弱,經(jīng)脈未盛,易為各種病邪所干擾。六腑以通降為順,經(jīng)脈以流通為暢。感受寒邪、乳食積滯、脾胃虛寒、情志刺激、外傷,皆可使氣滯于脾胃腸腑,經(jīng)脈失調(diào),凝滯不通則腹痛。
二、腹痛的辨證分型論治
腹痛有感受外邪、乳食積滯、臟腑虛冷、氣滯血瘀型。
本病以腹痛為主要癥狀,辨證時首先辨氣、血、蟲、食 。
腹痛屬氣滯者,脹痛時聚時散、痛無定處;
屬血瘀者,有跌仆損傷或手術史,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劇,局部滿硬;屬蟲積者,有大便排蟲史,或鏡檢有蟲卵,臍周疼痛,時作時止;
屬食積者,有乳食不節(jié)史,見噯腐吞酸,嘔吐不食,脘腹脹滿。
再辨寒、熱、虛、實。
如疼痛陣作,得寒痛減,兼有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少津,脈洪大而數(shù),指紋紫者屬熱;
暴痛而無間歇,得熱痛減,兼有口不渴,下利清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滑潤,脈遲或緊,指紋淡者屬寒。治療腹痛,以調(diào)理氣機,疏通經(jīng)脈為主要原則, 根據(jù)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溫散寒邪、消食導滯、通腑泄熱、溫中補虛、活血化瘀。除內(nèi)服藥外,還常使用推拿、外治、針灸等法配合治療,可提高療效。
細目三:積滯
一、積滯的病因病機
引起本病證的主要原因為乳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diào),或脾胃虛弱,腐熟運化不及,乳食停滯不化。其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機制為乳食停聚中脘,積而不化,停滯不行 。
二、積滯的臨床表現(xiàn)
積滯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脹滿,噯氣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結酸臭為特征 。
三、積滯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厭食進行鑒別,厭食以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一般無脘腹脹滿、大便酸臭 。
四、積滯的分型證治
1.乳食內(nèi)積
癥狀 不思乳食,噯腐酸餿或嘔吐食物、乳片,脘腹脹滿疼痛,大便酸臭,煩躁啼哭,夜眠不安 ,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苔白厚或黃厚膩,脈象弦滑,指紋紫滯。
治法 消乳化食,和中導滯。
方藥 乳積者選消乳丸,食積者選保和丸。
2.積滯化熱
癥狀 面色蒼黃,食欲不振,腹痛腹脹,低熱盜汗,睡眠不安,口中氣穢 ,大便酸臭,舌質(zhì)紅苔黃而膩,脈象弦滑,指紋紫滯。
治法 消乳化食,清熱導滯。
方藥 枳實導滯丸加減。
3.脾虛夾積
癥狀 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則飽脹,大便稀溏酸腥 ,舌質(zhì)淡,苔膩脈細滑,指紋紫滯。
治法 健脾助運,消食化滯。
方藥 健脾丸加減。
【習題】
患兒,2歲4個月。平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乏力食少,近日過食甜點后,進食更少,且稍食則飽脹,腹?jié)M喜按,大便溏、酸臭,夾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紅,苔白膩,指紋淡滯。治療應首選( )
A.保和丸
B.消乳丸
C.健脾丸
D.八珍湯
E.肥兒丸
細目四:厭食
一、厭食的病因及主要病機
脾與胃互為表里,雖各有所司,但相互關聯(lián)。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化氣化血,以行營衛(wèi)。小兒時期“脾常不足”,若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或過食甘肥厚味,或添加輔食不當,或濫服補品,均可使脾胃受損。
二、厭食的辨證論治及其他療法
1.辨證論治
(1)脾失健運
癥狀 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大便不調(diào),偶爾多食后則脘腹飽脹,形體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尚有力。
證候分析 本證為厭食初期表現(xiàn),除厭惡進食癥狀外,其他癥狀不著,精神、形體如常為其特征 。若失于調(diào)治,病情遷延,損傷脾氣,則易轉為脾胃氣虛證。
治法 調(diào)和脾胃,運脾開胃。
方藥 不換金正氣散加減。
(2)脾胃氣虛
癥狀 不思進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夾不消化食物,面色少華,形體偏瘦 ,肢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緩無力。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于脾胃素虛,或脾運失健遷延失治者,以不思乳食,面色少華,肢倦乏力,形體偏瘦為辨證依據(jù)。若遷延不愈,氣血耗損,形體羸瘦,則應按疳證辨治。
治法 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方藥 異功散加味。
(3)脾胃陰虛
癥狀 不思進食,食少飲多,皮膚失潤,大便偏干 ,小便短黃,甚或煩躁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 本證見于溫熱病后或素體陰虛,或嗜食辛辣傷陰者,以食少飲多、大便偏干、舌紅少苔為特征。
治法 滋脾養(yǎng)胃,佐以助運。
方藥 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
2.其他療法
(1)推拿療法:
(2)中藥外治法:
【習題】
患兒,2歲。體重11Kg,自入秋以來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華,倦怠乏力,大便偏稀,夾有不消化食物。最可能的診斷是( )
A.厭食
B.積滯
C.疳證
D.疰夏
E.泄瀉
細目五:驚風
一、急驚風的中西醫(yī)病因
本病中醫(yī)稱“驚風”,或“抽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抽搐伴神昏為特征的疾病。驚風有急驚風與慢驚風之分 。凡起病急暴,屬陽屬實者,統(tǒng)稱急驚風。外感六淫時邪皆能致驚。時邪由表入里,郁而化熱化火,火盛生痰,痰盛生風,熱極生風,而致驚風發(fā)作。
西醫(yī)按發(fā)熱的有無分熱性驚厥和無熱驚厥 ,熱性驚厥主要是感染所致,無熱驚厥多為產(chǎn)傷、顱腦外傷、顱內(nèi)占位性病變。
二、急驚風的臨床表現(xiàn)
突然起病,意識喪失,手握拳,頭向后仰,眼球固定,兩目發(fā)直,眼露白睛,口吐白沫。
三、急驚風的鑒別診斷
急驚風應與癇證鑒別。癇證發(fā)作時亦有筋脈拘急、四肢抽搐、昏迷,常有反復發(fā)作史、家族史,發(fā)作后可如常人、不伴發(fā)熱。腦電圖常有特異性癲癇波形。
四、急驚風中醫(yī)四證八候
四證:驚、風、痰、熱 。驚,指昏譫驚叫、恐懼不安;風,指牙關緊閉、口角牽引、竄視搐搦、項背反張;痰,指痰涎壅盛、深度昏迷或痰鳴如鋸;熱,指高熱譫妄、唇頰掀紅、二便秘澀、煩渴飲冷。
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 。搐,指肘臂伸縮;搦,指十指開合;掣,指勢如相撲;顫,指手足頭身動搖;反,指身向后仰;引,指臂若開弓;竄,指兩目發(fā)直;視,指眼露白睛而不靈活。
五、急驚風的辨證論治
1.感受風邪
癥狀 發(fā)熱,頭痛,咳嗽,咽紅 ,鼻塞流涕,煩躁不安,突然痙厥昏迷,熱退后抽痙自止。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證候分析 風邪郁而化熱,熱擾心肝二經(jīng),則見神昏、抽搐。本證以風熱表證伴一過性神昏抽搐為辨證要點 。
治法 疏風清熱,熄風定驚。
方藥 銀翹散加減。
2.溫熱疫毒
(1)邪陷心肝
癥狀 在原發(fā)溫熱疾病基礎上,出現(xiàn)高熱不退,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突然肢體抽搐 ,神志昏迷,面色發(fā)青,甚則肢冷脈伏,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于原發(fā)溫熱疾病(中毒性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溫熱之邪熾盛,內(nèi)陷心肝,心神被擾,肝風內(nèi)動,則見神昏、抽搐。
治法 平肝熄風。清心開竅。
方藥 羚角鉤藤湯合紫雪丹加減。
(2)氣營兩燔
癥狀 病來急驟,高熱,狂躁不安,劇烈頭痛,神昏譫妄,抽痙,頸項強直 ,口渴,舌質(zhì)深紅或紅絳,苔黃燥,脈數(shù)。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于夏至之后,春溫伏毒或暑熱疫毒之邪所致。邪熱熾盛,內(nèi)陷厥陰,故見高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神昏,反復抽搐。
治法 清氣涼營,熄風開竅。
方藥 清瘟敗毒飲加減。
(3)濕熱疫毒
癥狀 持續(xù)高熱,神志昏迷,譫妄煩躁,反復抽搐,腹痛拒按,嘔吐,大便黏膩或夾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于夏秋之季,感受濕熱疫毒之邪所致邪熱內(nèi)迫血絡,陷于心肝,見大便膿血,神昏抽搐。本證以高熱、神昏抽搐、下痢赤白膿血為辨證要點 。
治法 清熱化濕,解毒熄風。
方藥 黃連解毒湯加減。
(4)暴受驚恐
癥狀 暴受驚恐后突然抽痙,驚惕不安,驚叫急啼 ,甚則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大便色青,苔薄白,脈亂不齊。
證候分析 本證由于小兒元氣不足,神氣怯弱,暴受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則見神昏抽搐或驚惕不安,大便色青。
治法 鎮(zhèn)驚安神,平肝熄風。
方藥 琥珀抱龍丸加減。
六、急驚風的急救處理
1.一般處理 患兒側臥,解開衣領,清除口、鼻、咽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上下磨牙間安放牙墊,防止舌被咬傷。
2.控制驚厥
(1)針刺法:取人中、合谷、內(nèi)關、中沖、十宣。
(2)選用止驚藥物:首選安定類藥物 ,安定每次0.2~0.3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10mg,直接靜脈注射,速度為每分鐘1mg,用后5分鐘內(nèi)生效。必要時15分鐘后重復1次。水合氯醛:每次50~60mg/kg。苯巴比妥鈉:每次8~10mg/kg。氯丙嗪:每次1~2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