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一、慢性胃炎
(一)病理:炎癥;萎縮;化生
(二)病因
幽門螺桿菌感染
免疫因素――慢性胃體炎的主要原因
理化因素
其他
二、消化性潰瘍-指胃腸道黏膜唄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潰瘍(胃潰瘍GU;十二指腸潰瘍DU)
(一)病因
胃、十二指腸粘膜損傷因子與其自身防御因素失去平衡。幽門螺旋桿菌、非甾體類抗炎藥、胃酸與胃蛋白酶、遺傳因素、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精神因素、其他因素。
(二)1、表現(xiàn)――上腹疼痛,慢性病程發(fā)作,呈周期性、節(jié)律性,季節(jié)性,多在冬春和秋冬之交發(fā)病;病程長,幾年到幾十年不等;上腹疼痛有節(jié)律性,多與進食有關。
2、并發(fā)癥: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
穿孔
幽門梗阻――主要為十二指腸潰瘍引起
癌變。
3、復合性潰瘍:指胃和十二指腸同時發(fā)生的潰瘍,約占消化性潰瘍等5%,一般DU早于GU,易發(fā)生幽門梗阻。
(四)西醫(yī)治療
一般治療
根除幽門螺桿菌
抗酸藥物治療
保護胃粘膜
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潰瘍的治療
難治性潰瘍的治療
消化性潰瘍的維持治療
外科治療
(五)中醫(yī)治療-脾胃虛寒證
證候: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附:上消化道出血:指Tra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擴食道、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