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祛濕劑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蒼術(shù)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厚樸 去粗皮,姜汁制,炒香,三斤二兩
陳皮 去白,三斤二兩
甘草 炒,三十兩
主治:濕滯脾胃證
口淡無味,脘腹脹滿,舌苔白膩
病機:濕困脾胃,運化無力,氣機不暢
治法: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證
惡寒發(fā)熱,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惡泄瀉,舌苔白膩
病機: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
治法:解表散寒,化濕和胃
方解:君: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濕,醒脾和胃
臣:白芷 辛散風(fēng)寒以助君解表,
紫蘇 芳化濕濁,和中止嘔。
半夏曲 燥濕和胃止嘔,
厚樸 行氣化濕除滿。
佐:陳皮 理氣化濕,和中止嘔。
大腹皮 行氣除滿,利濕。
桔梗 宣肺寬胸利膈;
白術(shù)、茯苓 健脾祛濕。
生姜、大棗 調(diào)和脾胃,止嘔。
使:炙甘草 調(diào)和藥性。
配伍要點:本方組方特點有二:
一是表里雙解,既有辛溫解表藥以發(fā)散風(fēng)寒,又有苦溫化濕藥和行氣藥燥濕理氣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濕濁以祛邪;又健脾補中以扶正,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以助祛邪。
三仁湯《溫病條辨》
主治:濕重于熱之濕溫病
頭身疼痛,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病機:濕熱阻滯上中下三焦,濕遏熱伏
治法:清熱祛濕,宣暢氣機
方解:杏仁 宣暢上焦,通利肺氣 宣上
白蔻仁 芳香化濕,行氣寬中 暢中
薏苡仁 利水滲濕,暢導(dǎo)下焦 滲下
半夏/厚樸 燥濕行氣,消痞散結(jié)
滑石/通草/竹葉 清熱利濕,引濕熱從小便出
配伍要點:
本分選用輕靈宣暢利竅之品,集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于一體,更兼以宣展氣機,使上焦津氣暢行無阻,中焦水濕運化自如,下焦?jié)裥白杂谐雎,體現(xiàn)了以除濕為主,清熱為輔的立方宗旨。
主治:濕熱黃疸(陽黃)
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病機:濕熱熏蒸 膽汁外溢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
方解:茵陳蒿 清熱利濕退黃
大黃 瀉熱逐瘀 利濕 -前后分消
梔子 清熱利濕,引濕熱從小便出
配伍要點:本方以清熱利濕藥與清熱瀉火藥、瀉火通便藥合用,利濕與泄熱并重,通利二便,使?jié)駸狃鲋皬那昂蠖惴窒狻?/P>
甘露消毒丹
【主治】濕溫時疫,濕熱并重,熏蒸三焦。
濕熱疫毒 熏蒸氣分濕熱交蒸:發(fā)熱,肢酸倦怠;
濕阻氣滯:胸悶腹脹;
熱毒上攻:咽腫,頤腫口渴;
濕熱郁蒸于肌膚:身黃;
濕熱下注:小便黃短赤,吐瀉,淋濁;
濕熱之象:舌苔黃厚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