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治燥劑
含 義:具有輕宣燥邪或滋陰潤燥作用,以治療燥證的方劑。
杏蘇散
杏蘇散用半夏苓
前胡枳桔橘皮從
甘草生姜與大棗
涼燥咳嗽力能停
主治 外感涼燥證。
涼燥外襲:頭微痛,惡寒無汗,咽干,苔白。
肺失宣降,津聚為痰:鼻塞,咳嗽痰稀,脈弦。
【病機(jī)】 風(fēng)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法】 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君:杏仁 宣降肺氣,潤燥止咳。
蘇葉 輕散風(fēng)寒以發(fā)表邪,
開宣肺氣以助止咳。
*蘇葉配杏仁:輕宣溫潤,宣肺 散寒,止咳潤燥。
臣: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
前胡 風(fēng)宣肺,降氣化痰。
枳殼 理氣消痰。
桔梗、前胡、枳殼相配:宣肺降氣,化痰止咳
佐:半夏 化痰除涎,降逆止咳。
橘皮 理氣化痰。
茯苓 健脾滲濕,以助治痰。
此三味佐藥相合,配伍甘草即二陳湯的主要藥物,以增強(qiáng)理氣化痰,降逆止咳之力。
生姜、大棗 和中散邪。
使:甘草 調(diào)和諸藥。
桑杏湯
桑葉一錢 杏仁一錢五分 沙參二錢
象貝一錢 香豉一錢 梨皮一錢
梔皮一錢
【主治】 外感溫燥證。
傷于肺衛(wèi),其病輕淺:頭痛,身熱不甚;
燥熱 耗津灼液:口渴,鼻干咽燥;
邪氣 傷肺,肺失清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溫燥之象:舌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
【病機(jī)】 溫燥外襲,肺津受灼,肺失宣降。
【治法】 輕宣溫燥(清宣燥邪,潤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