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
22. 影響發(fā)病的主要因素:①環(huán)境;②體質(zhì);③精神狀態(tài)。
23. 伏而后發(fā):多見于“伏氣溫病”,如“夏傷于暑,秋為瘧”,“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等。
24. 合病與并病:指兩經(jīng)或兩個部位以上同時受邪而出現(xiàn)病證。
25. 感邪即發(fā):又稱卒發(fā)、頓發(fā),指感邪后立即發(fā)病。
26. 實的病機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或邪氣雖盛而機體正氣未衰,尚能積極與邪抗爭,正邪相搏,斗爭劇烈,反應明顯,可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性反應比較劇烈而有余的證候表現(xiàn)。
27. 虛的病機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機體精、氣、血、津液等的虧少和功能衰弱,臟腑經(jīng)絡生理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爭難以出現(xiàn)較為劇烈的反應,可出現(xiàn)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證候表現(xiàn)。
28. 真虛假實,即“至虛有盛候”!疤摗睘椴C的本質(zhì),而其“實”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tài)! ”憩F(xiàn):如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納食減少,疲乏無力,舌胖嫩而苔潤,脈虛而細弱等正氣不足病證;同時又可見腹脹滿(但時有和緩輕減),腹痛(但喜按)等假實之癥。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氣虛推動無力而出現(xiàn)的便秘。
29. 真實假虛,即“大實有羸狀”!皩崱睘椴C的本質(zhì),而其“虛”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tài)! ”憩F(xiàn):如熱結(jié)腸胃,里熱熾盛,可見大便秘結(jié),腹?jié)M硬痛拒按,潮熱,譫語等實熱之癥;同時因陽氣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頓等狀似虛寒之假象。再如小兒食積所出現(xiàn)的腹瀉;婦科瘀血內(nèi)阻出現(xiàn)的崩漏下血等。
30. 正虛邪戀:指正氣大虛,余邪未盡,或由于正氣難復,無力驅(qū)邪,致使疾病處于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
31.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過強,邪正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勢處于遷延狀態(tài)的病理過程。
32. 陽偏勝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病證。
33. 陰偏勝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病證。
34. 陽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亢盛的虛寒證。
35. 陰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陰氣不足,制約陽熱及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陽相對亢盛的虛熱病證。
36. 陰盛格陽
①概念:又稱格陽。指陰寒偏盛至極,壅閉于內(nèi),逼迫陽氣浮越于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系順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谔攸c:陰寒內(nèi)盛為疾病的本質(zhì),由于格陽于外,可表現(xiàn)出某些假熱之象,即為真寒假熱證。
③表現(xiàn):如極度衰弱之虛寒證,在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臥,脈微欲絕陽虛陰盛基礎上,突然出現(xiàn)面色泛紅,煩熱,口渴,言語過多,脈大而無根等假熱之象,即是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并向陰陽離決發(fā)展之危重病證。
37. 陽盛格陰
、俑拍睿河址Q格陰。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nèi),不能外達于肢體,從而將陰氣排斥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②特點:陽盛于內(nèi),實熱熾盛,為疾病的本質(zhì),但由于格陰于外(實際是陽氣不能外達),可表現(xiàn)出某些假寒之象,即為真熱假寒證。
、郾憩F(xiàn):如外感熱病,邪熱熾盛,可見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shù)大有力等癥,病勢發(fā)展較重之時,又出現(xiàn)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陽盛格陰危重病證。
38.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①體質(zhì)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氣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39. 既病防變包括早期診治、防止傳變(如阻截病傳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40. 正治指采用與其疾病證候性質(zhì)相反的方藥進行治療的原則。又稱“逆治”。
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原則。
41. 反治指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則。又稱“從治”。但究其實質(zhì),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則指導下針對疾病本質(zhì)而進行的治療。
主要包括如下四種: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2. 塞因塞用:適用于體質(zhì)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xiàn)閉塞癥狀的真虛假實證。
如血虛的經(jīng)閉、腎陽虛的尿少癃閉、脾虛的納呆和脘腹脹滿病證、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應以補益藥進行治療。
43. 通因通用:適用于因?qū)嵭皟?nèi)阻出現(xiàn)通泄癥狀的真實假虛證。
如食積所致的腹痛,瀉下不暢,熱結(jié)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病證。其治療可分別采用消導瀉下、清熱瀉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濕熱等方法,即屬“通因通用”之運用。
44. 急則治標:如病因明確的劇痛,應先止痛;如肝病基礎上的臌脹腹水,則肝血瘀阻為本,腹水為標,則當先治標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論何種原因所形成,均應緊急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再緩治其本。
45. “陽中求陰”,即在補陰時應適當配用補陽藥。
46. “陰中求陽”,即在補陽時應適當配用補陰藥。
47. 因時制宜“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48.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