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相須、相使能提高藥效(增效);
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減毒);
相惡是藥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藥物的功效,應(yīng)盡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藥物相互作用,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或強烈的副作用,屬于用藥禁忌。
11. 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③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12.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13. 十九畏與“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義不同, 十九畏是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作用,為藥物配伍禁忌,相畏是減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應(yīng)當(dāng)運用的藥物配伍。
14. 妊娠用藥禁忌:
、俳盟幬锒拘暂^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子、大戟、商陸、麝香、三棱、莪術(shù)、水蛭、斑蝥、雄黃、砒霜等。
、谏饔盟幬锿ń(jīng)去瘀、行氣破滯及辛熱滑利之品,如桃仁、紅花、牛膝、大黃、枳實、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麥等。
15.中藥劑量主要是指每味藥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劑中每味藥物之間的比較分量,也稱相對劑量。
16. 一般中藥常用內(nèi)服劑量為5~l0g;部分常用量較大,劑量為15~30g;新鮮藥物常用量為30~60g.
17. 一般來講,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后煎3~5分鐘即可;補養(yǎng)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后再續(xù)煎30~60分鐘。
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見藥物舉例,一定要記清楚。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及灶心土等包煎。
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后下。
19. 服藥時間: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暈、頭痛、目疾、咽痛等宜飯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腎等臟疾患,則宜飯前服。
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宜飯后服;
補益藥多滋膩礙胃,宜空腹服;
驅(qū)蟲藥、瀉下藥也宜空腹服;
治瘧藥宜在瘧疾發(fā)作前的兩小時服用;
安神藥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時服;
急性病、嘔吐、驚厥及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