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不寐
【病因病機】
本證與飲食、情志、勞倦、體虛等因素有關。情志不遂,肝陽擾動;思慮勞倦,內(nèi)傷心脾,生血之源不足;驚恐、房勞傷腎,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熾,心腎不交;體質(zhì)虛弱,心膽氣虛;飲食不節(jié),宿食停滯,胃不和則臥不安,均可導致邪氣擾動心神或心神失于濡養(yǎng)、溫煦,心神不安,陰蹺脈、陽蹺脈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現(xiàn)不寐。
【辨證】
主癥 經(jīng)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甚則徹夜不眠。
兼見情志波動,急躁易怒,頭暈頭痛,胸脅脹滿,舌紅,脈弦,為肝火擾心;心悸健忘,面色無華,易汗出,納差倦怠,舌淡,脈細弱,為心脾虧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為心腎不交;心悸多夢,善驚恐,多疑善慮,舌淡,脈弦細,為心膽氣虛;脘悶噫氣,噯腐吞酸,心煩口苦,苔厚膩,脈滑數(shù),為脾胃不和。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調(diào)理蹺脈,安神利眠。以相應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jīng)、督脈經(jīng)穴為主。
主穴 照海 申脈 神門 印堂 四神聰 安眠
配穴 肝火擾心者,加行間、俠溪;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腎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者,加丘墟、心俞、內(nèi)關;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孫、內(nèi)關、足三里。
操作 神門、印堂、四神聰,用平補平瀉法;對于病情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聰可留針過夜;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藏神,神門為心經(jīng)原穴;腦為元神之府,印堂分布在督脈上,督脈入絡腦,兩穴相配可安神利眠。四神聰鎮(zhèn)靜安神。照海、申脈為八脈交會穴,分別與陰蹺脈、陽蹺脈相通,陰、陽蹺脈司眼瞼開合,因此,可主睡眠,若陽蹺脈功能亢盛則失眠,故補陰瀉陽使陰、陽蹺脈功能協(xié)調(diào),不眠自愈。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皮質(zhì)下、心、腎、肝、神門、垂前、耳背心。毫針刺,或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2)皮膚針法 自項至腰部督脈和足太陽經(jīng)背部第1側線,用梅花針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
(3)拔罐法 自項至腰部足太陽經(jīng)背部側線,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紅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