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型題
1~2題
A.《外科證治全生集》
B.《外科發(fā)揮》
C.《五十二病方》
D.《周禮 天官篇》
E.《瘍科心得集》
1.陽和湯出自
2.把醫(yī)師分為疾醫(yī)、瘍醫(yī)、食醫(yī)、獸醫(yī)四大類的是
3~4題
A.《外科正宗》
B.《霉瘡秘錄》
C.《外科理例》
D.《瘍科心德集》
E.《外科精義》
3.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書是
4.強調(diào)外科以調(diào)理脾胃為要的是
5~6題
A.手法辨膿法
B.透光辨膿法
C.穿刺辨膿法
D.B超辨膿法
E.照X光辨膿法
5.辨趾部是否成膿多用
6.辨肛門癰是否成膿多用
7~8題
A.心善
B.肝善
C.脾善
D.肺善
E.腎善
7.身無潮熱,口和齒潤,小便清長,夜臥安靜多為
8.精神爽快,言語清亮,舌潤不渴,寢寐安寧多為
9~10題
A.牛膝
B.蒲公英
C.野菊花
D.地丁
E.當歸
9.五神湯和五味消毒飲均有
10.透膿散中有
11~12題
A.金黃膏
B.沖和膏
C.瘋油膏
D.紅油膏
E.太乙膏
11.具有消腫,清火解毒功用的是
12.具有清熱消腫,散瘀化痰功用的是
13~14題
A.結(jié)扎法
B.掛線法
C.砭鐮法
D.烙法
E.切開法
13.適宜于脫疽治療的方法是
14.適宜于丹毒治療的方法是
15~16題
A.藥線引流
B.墊棉法
C.藥筒拔法
D.灸法
E.熏法
15.潰瘍膿腐已盡,新肉已生,而皮膚與肌肉一時不能黏合者宜用
16.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宜用
17~18題
A.《諸病源候論》
B.《圣濟總錄》
C.《太平圣惠方》
D.《外科全生集》
E.《外科理例》
17.提出“治外必本諸內(nèi)”的原則是
18.創(chuàng)立了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的是
19~20題
A.火
B.寒
C.濕
D.痰
E.瘀血
19.腫勢或軟如綿、饅,或硬如結(jié)核,不紅不熱。多因于
20.腫而木硬,皮色不澤,不紅不熱,常伴有疼痛。多因于
21~22題
A.玉露膏
B.瘋油膏
C.沖和膏
D.生肌玉紅膏
E.生肌白玉膏
21.陽證腫瘍可用
22.半陰半陽證可用
23~24題
A.《諸病源候論》
B.《圣濟總錄》
C.《太平圣惠方》
D.《外科全生集》
E.《外科理例》
23.提出“治外必本諸內(nèi)”的原則是
24.創(chuàng)立了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的是
25~26題
A.火
B.寒
C.濕
D.痰
E.瘀血
25.腫勢或軟如綿、饅,或硬如結(jié)核,不紅不熱。多因于
26.腫而木硬,皮色不澤,不紅不熱,常伴有疼痛。多因于
27~28題
A.玉露膏
B.瘋油膏
C.沖和膏
D.生肌玉紅膏
E.生肌白玉膏
27.陽證腫瘍可用
28.半陰半陽證可用
29~30題
A.癰
B.丹毒
C.臀癰
D.流注
E.委中毒
29.以部位命名的外科疾病是
30.以穴位命名的外科疾病是
31~32題
A.氣血充足
B.氣火有余
C.血虛
D.血絡(luò)受傷
E.余毒日久,損傷筋骨
31.膿液黃白稠厚者為
32.膿色綠黑稀薄者為
33~34題
A.局部胖腫,皮膚有細小紅絲或青筋暴露,觸之骨骼增粗
B.腫勢漫無邊際,捫之綿軟,或有捻發(fā)感
C.瘡頂忽然陷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
D.初起結(jié)核如豆,不痛不紅,增大緩慢,融合成串
E.初起漫腫,皮色如常,此愈彼起,反復(fù)不愈
33.損骨的表現(xiàn)
34.透膜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