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型題
1.經絡學說形成的標志性著作是( )
A 《十四經發(fā)揮》 B 《難經》 C 《扁鵲心書》 D 《吳醫(yī)匯講》 E 《內經》
2.正經是指( )
A 督脈 B 沖脈 C 十二經別 D 十二經脈 E 任脈
3.循經取穴的理論依據是( )
A 陰陽學說 B 衛(wèi)氣營血理論 C 臟腑學說 D 經絡學說
E 五行學說
4.十二經脈命名的主要依據是( )
A 陰陽 五行 臟腑 B 內外 臟腑 五行
C 手足 五行 陰陽 D 手足 陰陽 臟腑
E 手足 五行 臟腑
5.下列哪一經的名稱是錯誤的( )
A 手太陰肺經 B 足少陽膽經 C 足太陰腎經
D 足太陰脾經 E 手少陰心經
6.下列經脈循行流注次序錯誤的是( )
A 肺經,大腸經,胃經 B 腎經,心包經,三焦經
C 心經,小腸經,膀胱經 D 心經,膀胱經,腎經
E 三焦經,膽經,肝經
7.經脈的分支是( )
A 奇經八脈 B 經筋 C 皮部 D 絡脈 E 氣街
8.分布于四肢外側、頭面和軀干的經脈是( )
A 陰經 B 帶脈 C 奇經 D 陰維脈 E 陽經
9.手三陰經在上肢的分布規(guī)律是( )
A 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B 太陰在前,少陰在中,厥陰在后
C 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
D 少陰在前,厥陰在中,太陰在后
E 厥陰在前,少陰在中,太陰在后
10.十二經脈中陰經與陽經的交接部位在( )
A 頭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陽明經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內眥 E 目外眥
12.手足三陽經在四肢的分布規(guī)律是( )
A 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B 陽明在前,太陽在中,少陽在后
C 少陽在前,陽明在中,太陽在后
D 少陽在前,太陽在中,陽明在后
E 太陽在前,陽明在中,少陽在后
13.足太陽膀胱經所絡的內臟是( )
A 心 B 三焦 C 腎 D 肝 E 小腸
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經是( )
A 沖脈 B 任脈 C 督脈 D 帶脈 E 陰維脈
15.除下列哪項外,均屬十二經表里相合關系( )
A 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 B 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 C 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 D 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 E 手厥陰經與手太陽經
16.奇經八脈中,起于季脅,環(huán)行腰間一周的是( )
A 沖脈 B 任脈 C 督脈 D 帶脈 E 陽維脈
17.關于奇經八脈的名稱,下列哪項說法不正確( )
A 督有統(tǒng)率、總管之意 B 任有總任、擔任及妊養(yǎng)之意 C 蹺有輕健矯捷之意 D 維有維系、連接之意 E 帶指婦女白帶
18.繞陰器,至小腹的經脈是( )
A 任脈 B 肝經 C 陰維脈 D 脾經 E 腎經
19.行于背部正中線的經脈是( )
A 任脈 B 督脈 C 腎經 D 膀胱經 E 沖脈
20.脾之大絡分出部位的穴位是( )
A 豐隆 B 內關 C 大包 D 公孫 E 列缺
21.內踝上八寸處以下,循行于下肢內側前緣的經脈是( )
A 足太陰脾經 B 足陽明胃經 C.足厥陰肝經 D 足少陽膽經 E 足少陰腎經
22.十二經脈氣血流注形式為( )
A 直線貫注 B 循環(huán)貫注 C 手足貫注 D 左右貫注 E 上下貫注
23.下列各組經脈中,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的是( )
A 胃、大腸、膽經 B 心、脾、膽經 C.小腸、三焦、胃經 D 大腸、小腸、三焦經 E.膽、大腸、三焦經
24.奇經八脈中與腦、髓、腎關系密切的是( )
A 帶脈 B 沖脈 C 任脈 D 督脈 E 陰蹺脈
25.與月經關系最密切的奇經是( )
A 沖脈、任脈 B 沖脈、督脈 C 任脈、帶脈
D 陰維脈、陽維脈 E 陰蹺脈、陽蹺脈
26.十二經脈氣血充盛有余時,則滲注于( )
A 經別 B 別絡 C 奇經 D 督脈 E 浮絡
27.頭痛的部位在前額者,病變多在( )
A 少陽經 B 陽明經 C 太陽經 D 厥陰經 E 督脈
28.在頭面部,行于頭側部的經脈是( )
A 少陽經 B 少陰經 C 陽明經 D 太陽經 E 厥陰經
29.行于腹面正中線的經脈是( )
A 手少陰心經 B 任脈 C 足陽明胃經 D 足太陰脾經 E 督脈
30.以下經脈入于上齒中者為( )
A 手太陽小腸經 B 手陽明大腸經 C 足陽明胃經
D 手少陽三焦經 E 足少陽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