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APTT, PT,PPP(3p)
l APTT:延長見于見于血漿VIII,IX,XI因子嚴重減少,凝血酶原嚴重減少,纖維蛋白原嚴重減少,DIC后期繼發(fā)纖溶亢進.是檢測肝素治療的首選指標; APTT縮短見于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如DIC早期,腦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l P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值:11~13秒.PT延長見于先/后天性凝血因子異常; PT縮短主要見于血液高凝狀態(tài).
l PPP(3P). 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參考值:陰性. PPP值陽性見于DIC的早,中期,假陽性見于惡性腫瘤,大出血,敗血癥,創(chuàng)傷,大手術,;陰性見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發(fā)性纖溶.
22. G/E:即粒細胞系與有核紅細胞的比例.G/E比值正常人約為3:1(紅細胞的發(fā)育規(guī)律是:胞體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核仁由清楚到消失)
※23.骨髓增生度分級:(確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據:成熟紅細胞/有核細胞,即G/E)
增生程度 |
G/E |
有核細胞百分比 |
常見病因 |
極度活躍 |
1:1 |
>50 |
各型白血病,特別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明顯活躍 |
10:1 |
10~50 |
增生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
活躍(正常) |
20:1 |
1~10 |
正常骨髓,某些貧血 |
減低 |
50:1 |
0.5~1 |
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或缺乏 |
極度減低 |
200:1 |
<0.5 |
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壞死 |
24.缺鐵性貧血的骨髓象特點:(其血液學主要特征是紅細胞呈低色素性改變)
§ 增生明顯活躍;
§ 粒紅比值減低;
§ 紅細胞系明顯增生,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幼紅細胞體積小,邊緣不規(guī)則,胞核小而致密,胞漿量少;成熟紅細胞體積小,中心淡染區(qū)擴大,嚴重時可呈環(huán)狀紅細胞
§ 骨髓鐵染色陰性.
<海洋性貧血常見靶形細胞增多>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學特點:
Ø 全血細胞減少;
Ø 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
Ø 淋巴細胞增多;
Ø 粒細胞中以成熟粒細胞多見;
Ø 紅細胞中以成熟紅細胞多見;
Ø 巨核細胞明顯減少;
Ø 非造血細胞增多,如漿細胞等.
▲25.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病理特征為造血組織中某一類血細胞過度增生,并可浸潤或破壞其他組織.骨髓和周圍血中常有血細胞質和量的異常,臨床表現有貧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骨痛等. (急慢性白血病主要區(qū)別是:骨髓白血病細胞所處的階段)
各類型白血病的區(qū)分如下:
區(qū)別 |
骨髓白血病細胞及所處階段 |
血象 |
骨髓象 | |
急性白血病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 |
①白細胞計數不定,多增高,可達100x10^9/L,分類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為主粒細胞明顯減少; ②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減少 |
A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 B淋巴細胞系過度增生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為主; C粒細胞系受抑制; D巨核細胞系受抑制 |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
粒系原粒細胞 |
A白細胞計數不定,分類以原粒細胞為主; B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 |
①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紅比值明顯升高;②粒細胞系過度增生,以原粒細胞為主; ③紅細胞系受抑制; ④巨核細胞減少或缺如. | |
原始及幼稚單核細胞 |
①白細胞計數多增高,分類以原始,幼稚單核細胞為主; ②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 |
A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 B單核細胞系過度增生,以原始和幼稚單核細胞為主; C;粒,紅兩系均受抑制. D巨核細胞系受抑制 | ||
慢性白血病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中.晚期粒細胞 |
A白細胞顯著增高為突出表現,分類以中性中幼粒一下各階段細胞為主,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同時增多; B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減少 |
①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紅細胞比值顯著增高; ②粒細胞系極度增生,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增多為主; 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同時增多 ③紅細胞系受抑制; ④巨核細胞及血小板早期正;蛟龆,晚期減少 |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B淋巴細胞 |
①白細胞計數增高,分類以成熟小淋巴細胞為主; ②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晚期減少. |
A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 B淋巴細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細胞為主,占有核的0.50以上; C粒系及紅系細胞明顯減少; D巨核細胞減少或缺如. |
尿液及腎功能
26、正常尿量:1000~2000ml/24h; 超過2500ml/24h為多尿; 少于400 ml/24h為少尿;少于100 ml/24h為無尿或尿閉.
27、血尿的概念,尿比重固定:
§ 血尿:指尿液呈淡紅色,洗肉水樣或混有血凝塊.見于泌尿系統(tǒng)炎癥.結核.結石.腫瘤及出血性疾病等
§ 尿比重固定::常在1.010左右,稱為等張尿,見于腎實質嚴重損害.
28、蛋白尿的概念:當尿液用常規(guī)定性方法檢查蛋白呈陽性或定量檢查超過120mg/24h者,稱為蛋白尿.三種蛋白尿的區(qū)分如下:
§ 腎小球性蛋白尿,炎癥等因素導致腎小球濾過膜受損以致孔徑增大,或靜電屏障作用減弱,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大量進入腎小囊,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腎小球蛋白尿特征為其白蛋白大量增多;腎功正常;見于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
§ 腎小管性蛋白尿:炎癥或中毒使腎近曲小管受損而對低分子量蛋白質重吸收的功能減退所產生的蛋白尿. 常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中毒性腎病,腎移植術等
§ 溢出性蛋白尿,可見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大面積心肌梗死,嚴重骨骼創(chuàng)傷和急性血管內溶血等
29,尿糖,酮體陽性的意義
² 糖尿:當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閾8.89mmol/L或血糖正常而腎糖閾值降低時,尿糖定性檢測呈陽性,稱為糖尿
² 酮體陽性意義:提示糖尿病酮酸癥中毒或妊娠劇烈嘔吐.重癥不能食等導致脂肪分解加強的情況.
26、白細胞尿,膿尿的意義:見于泌尿系統(tǒng)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腎結核等
30. 管型尿的意義:(大量管型尿最能反應腎小球濾過功能的程度)
透明管型:提示腎實質病變;
細胞管型:表示腎臟病變在急性期 .紅細胞管型見于腎小球疾病; 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有活動性感染病變,見于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 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表示腎小管病變,是腎小管上皮細胞脫落指征,見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病綜合征等
顆粒管型: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或急性腎小球腎炎后期
脂肪管型:常見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fā)作,中毒性腎病等
蠟樣管型:說明腎小管病變嚴重,預后較差;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慢性腎衰竭及腎淀粉樣變性
腎衰竭管型:腎衰竭
31、腎小球濾過功能
Ø 內生肌肝清除率Ccr 測定,判斷腎小球損害的敏感指標,較早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其正常值為80~120ml/min,當其下降到70-51時,為早期腎功能不全.
Ø 血清肌肝Cr測定,
Ø 血清尿素氮BUN測定,BUN升高,見于各種腎病晚期,有效腎單位損害達60%~70%
Ø 血清尿酸測定,,血清尿酸增高是診斷痛風的主要依據.
32,濃縮稀釋試驗的意義: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腎小管病變
33. 腎小球濾過分數:18%~22%,增加見于高血壓病或心功不全; 減少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
34.泌尿系統(tǒng)常見疾病尿液特點:(診斷泌尿系統(tǒng)疾病首選的檢查項目是:尿常規(guī)檢查)
病名 |
顏色 |
比重 |
蛋白定性 |
紅細胞 |
白細胞 |
管型 |
蛋白尿性質 |
急性腎小球腎炎 |
較深,黃色或洗肉水樣 |
1.020~1.030 |
+~++ |
多量,變形,紅細胞為主 |
少量 |
透明管型及顆粒管型為主,也可見紅細胞及腎上皮細胞 |
腎小球蛋白尿 |
慢性腎小球腎炎 |
淡黃 |
1.010~1.020 |
++~+++ |
少量,變形紅細胞為主 |
少量 |
細.粗顆粒管型,偶見脂肪管型,蠟樣管型 |
混合性蛋白尿 |
腎病綜合征 |
淡黃 |
1.020~1.040 |
+++~++++ |
少量 |
少量 |
脂肪管型,細.粗顆粒管型 |
腎小球蛋白尿 |
急性腎盂腎炎 |
淡黃或血色 |
1.010~1.020 |
+~+ |
少量或多量 |
多量 |
白細胞管型 |
腎小管蛋白尿 |
慢性腎盂腎炎 |
淡黃 |
1.010~1.020 |
+~++ |
少量 |
多量 |
較多,可見白細胞管型,粗顆粒管型 |
腎小管蛋白尿,晚期為混合性蛋白尿 |
急性膀胱炎 |
淡黃或血色 |
1.015~1.025 |
+ |
少量或多量 |
多量 |
無 |
偶然性蛋白尿 |
35、OB試驗的意義:OBT,即胃腸隱血試驗,正常人為陰性,陽性常見于消化性潰瘍的活動期.胃癌.鉤蟲病以及消化道炎癥.出血性疾病. 消化性潰瘍OBT呈間斷性陽性,消化道癌(如胃癌)癥呈持續(xù)陽性.故本試驗對消化道出血的診查及消化道腫瘤的普查.初篩和檢測有重要意義.
36.血性痰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大量痰液見于支氣管擴張. 粉紅色泡沫樣痰見于急性左心衰竭而致的肺水腫. 37.鐵銹色絲痰見于肺梗死;
▲38、漏出液與滲出液的鑒別要點
鑒別要點 |
漏出液 |
滲出液 |
原因 |
非炎癥所致 |
炎癥,腫瘤,化學或物理刺激 |
外觀 |
淡黃,漿液性 |
可為血性,膿性,乳糜性等 |
透明度 |
透明或微混 |
多混濁 |
比重 |
低于1.018 |
高于1.018 |
凝固 |
不自凝 |
能自凝 |
粘蛋白定性 |
陰性 |
陽性 |
蛋白定量 |
少于25G/L |
大于25G/L |
蛋白數量葡萄糖定量 |
與血糖相近 |
常低于血糖水平 |
細胞計數 |
常<100x106/L |
500x106/L |
細胞分類 |
以淋巴,間皮細胞為主 |
不同病因,分別以中性或淋巴為主 |
細菌檢查 |
- |
+ |
細胞學檢查 |
- |
+ |
(腹水為漏出液見于:肝硬化腹水.) (胃液呈咖啡殘渣樣外觀見于胃潰瘍)
▲39、幾種常見腦膜炎的腦脊液的特點,
鑒別 |
壓力mmH2O |
外觀 |
細胞數及分類 |
蛋白質定性 |
蛋白質定量g/L |
葡萄糖mmol/L |
氯化物mmol/L |
細菌 |
正常 |
側臥位70~180 |
無色透明 |
0~8個,多位淋巴細胞 |
陰性 |
1.15~0.45 |
2.5~4.5 |
119~129 |
無 |
化膿性腦膜炎 |
顯著增高 |
混濁,膿性,可有膿塊 |
顯著增加,數千,中性粒細胞為主 |
++以上 |
顯著增加 |
明顯減少或消失 |
稍低 |
可發(fā)現致病菌 |
結核性腦膜炎 |
增高 |
混濁,毛玻璃樣,靜置后有纖細網膜形成 |
增加,數十或數百,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其后以淋巴細胞為主 |
陽性++ |
增加 |
減少 |
明顯減少 |
抗酸染色可找到結核桿菌(陽性) |
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 |
稍增高 |
清晰或微濁 |
增加, 數十或數百,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增多,后期以淋巴細胞為主 |
陽性+ |
輕度增加 |
正常 |
正常 |
無 |
腦膿腫(未破裂) |
增高 |
無色或黃色微濁 |
稍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 |
陽性+ |
輕度增加 |
正常 |
正常 |
有或無 |
腦腫瘤 |
增高 |
無色或黃色 |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 |
+~+ |
輕度增加 |
正常 |
正常 |
無 |
蛛網膜下腔出血 |
稍增高 |
血性為主 |
增加,以紅細胞為主 |
+~++ |
輕度增加 |
正常 |
正常 |
無 |
肝臟檢查
40、肝功能檢查包括哪些項目,
² 蛋白質代謝檢查,如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測定;
² 膽紅素代謝檢查,如結合膽紅素和總膽紅素,尿膽原;
² 肝臟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檢查,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反映胰腺疾病的酶是:淀粉酶)
² 肝纖維化常用標志物測定;
² 病毒性肝炎標志物檢測,如乙肝五項
41. 低蛋白血癥:血清總蛋白低于60g/L或白蛋白減少到25g/L以下,稱為低蛋白血癥. 低蛋白血癥易出現腹水,A/G比值倒置(A/G<1)見于肝功能嚴重損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42. 血氨升高是診斷肝性腦病,即肝昏迷的依據.
▲43 健康人及3種黃疸實驗室檢查鑒別表
鑒別 |
血清膽紅素定量umol/L |
尿液 |
糞便 | ||||
總膽紅素 |
非結合膽紅素 |
結合膽紅素 |
尿膽原 |
尿膽紅素 |
顏色 |
糞膽原 | |
健康人 |
3.4~17.1 |
1.7~10.2 |
0~6.8 |
1:20(-) |
- |
黃褐色 |
正常 |
溶血性黃疸 |
|
|
輕度或正常 |
強+ |
- |
加深 |
增加 |
阻塞性黃疸 |
|
輕度或正常 |
|
- |
+ |
變淺或灰白色 |
¯或消失 |
肝細胞性黃疸 |
|
|
|
+或- |
+ |
變淺或正常 |
¯或正常 |
(尿膽原增多見于重癥肝炎)
44.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病時肝功能有何變化?
l 急性病毒性肝炎時,ALT與AST均顯著升高.
l 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現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減低,并可隨病情加重而愈見明顯.慢性病毒性肝炎,轉氨酶輕度上升或正常.
l 谷-丙轉氨酶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最具意義.
45. “膽-酶分離”現象:指急性重癥肝炎時,肝壞死嚴重,線粒體大量破壞,AST明顯升高,但在病情惡化時,黃疸進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現“膽-酶分離”現象.
46、AFP、ALP、γ-GT的臨床意義
Ø AFP陰性的肝癌其陽性率達86.4%;
Ø ALP,可見于生理性增加;膽道阻塞或阻塞性黃疸時,ALP明顯升高;
Ø g-GT持續(xù)升高,提示病變活動或惡化,急性肝炎 g-GT呈中等度升高;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 g-GT可呈明顯或中等以上升高.
47. 乳酸脫氫酶LDH升高意義.
§ 肝臟疾病,如肝硬化, 阻塞性黃疸,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轉移性肝癌時,LDH顯著增高
§ 急性心肌梗死,
§ 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惡性腫瘤,白血病等
48.HBV標志物檢測與分析
HBsAg |
抗-HBs |
HBeAg |
抗-HBe |
抗-HBc |
HBV-DNA |
臨床意義 |
+ |
- |
+ |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傳染性強(俗稱”大三陽”) |
+ |
- |
- |
- |
+ |
+ |
急慢性乙肝,或慢性HbsAg攜帶者 |
+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恢復期,或慢性乙肝,傳染性低 |
-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感染恢復期,或既往感染乙肝,有免疫性 |
- |
- |
- |
+ |
+ |
+ |
乙肝恢復期,傳染性低 |
-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感染診斷空白期,或乙肝平靜攜帶期 |
- |
+ |
- |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種過疫苗 |
- |
+ |
- |
+ |
+ |
+ |
急性乙肝恢復中,正在產生免疫性 |
- |
- |
- |
- |
- |
- |
排除乙型肝炎 |
(常出現在乙肝的恢復期,表明患者感染過HBV,病毒多被清除的指標為抗-HBs)
49.HCV-RNA的陽性提示HCV復制活躍,傳染性強,治愈后很快消失.
50.糖尿病診斷依據:
u 1,空腹血糖>=7.0mmol/L
u 2,服糖后兩小時血糖>=11.1 mmol/L
u 3,糖尿病癥狀加上隨意靜脈高血糖濃度>=11.1 mmol/L
51.血清鉀增減意義
A.血清鉀增加,見于
§ 腎臟排鉀減少,如急慢性腎功不全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
§ 攝入或注射過量鉀鹽
§ 嚴重溶血或組織創(chuàng)傷
§ 組織缺氧或代謝性酸中毒
B.血清鉀降低,見于:
Ø 鉀鹽攝入不足,如長期低鉀飲食,禁食或厭食
Ø 鉀丟失過多,如嚴重嘔吐,腹瀉,或應用排鉀利尿劑
Ø 鉀在體內分布異常
52.血清鈉增減意義
、傺邂c增高: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等
、谘邂c降低:見于:胃腸道失鈉;尿鈉排除增多;皮膚失鈉;抗利尿激素過多
53.血清氯化物增高見于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堿中毒等.
54.淀粉酶AMS升高見于:急性胰腺炎.
55.血清肌酸激酶C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2~36小時達高峰.
56.診斷心肌缺血和壞死的標志物是:心肌蛋白和酶;肌鈣蛋白I,即Tn-I診斷AMI特異性升高,是AMI的真正標志物.臨界值:>1.5ug/L
57.滴蟲及化膿性陰道炎,白帶多呈黃色或黃綠色,有臭味;念珠菌性陰道炎時,白帶呈豆腐渣或凝乳狀小碎塊.
58,血沉及抗o試驗有助于風濕病活動期的診斷.
59,葡萄糖耐量試驗反應垂體內分泌功能.
60.有關DIC篩選試驗是:
² 血小板計數;
² 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
² 血漿凝血酶原及時間;
² 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含量
PS: 首先,因診斷學基礎老師并沒有劃出詳細的重點,我們班也只是給出了13道大題,考試考了5道,占25分.另外一份參考意義頗大的是<< <診斷學基礎>92~99級期末考試題庫(不完全搜集)>>,我們此次考試從里面出了10道選擇題,2道名解,2道填空,1道大題.總共約35分. 也就是說,背熟老師給出的大題,加上那份資料,基本上可以考合格.
其次,說一下題型.一,單選20道,共40分;填空10道,共15分;名解5道,共15分;大題6道,有一道為病案分析,共30分.另外還有平時分30分,即一次體格檢查動手操作.(說到這,bs一下我們那組的老師,變態(tài)的要死,簡直在蹂謔我們…)
再次,此資料為本人根據老師給出重點(包括其他班給出的完整重點)及歷年考題所涉及的重點整理而成,含金量極高(80%)(這個就見仁見智拉). 其中有底色兼下劃線者為我們上次考試所涉及的內容.如果背熟了這份資料,沒考到80以上的,我沒話說了.趕快找根繩子吧,記得別污染環(huán)境.
再者,老師給出的13道大題如下: 1,以發(fā)熱為訴的問診要點包括哪些?2,簡述二尖瓣狹窄的體征3,顱神經分布及其核位置4,漏出液,滲出液的鑒別5,心源性,腎源性水腫的鑒別。6,肺氣腫,氣胸,胸腔積液的體征7,簡述腹部觸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8,器質性,功能性心臟雜音如何鑒別9,以胸痛為主訴的問診要點10,肝臟觸診應注意哪些內容?11,簡述二尖瓣關閉不全的體征12,簡述引起發(fā)熱的病因13,呼氣性/吸氣性呼吸困難的特點.
另,一院中西醫(yī)班考了:名解有:語音震顫;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牽涉痛;二尖瓣面容;稽留熱;填空有:1,房顫的特征2,抽搐與驚厥的區(qū)別大題有:第二心音的機制與臨床意義;腎小球的檢查;三黃疸的鑒別;試述現病史問診內容;二尖瓣狹窄的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