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單元 血證
細目一:概述
一、血證的概念
凡由多種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tǒng)稱為血證。
二、《血證論》、《景岳全書》、《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關于血證病機、治則的論述
《血證論》 是論述血證的專書,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有許多精辟論述,該書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 ,確實是通治血證之大綱。
《景岳全書·血證》對血證的內(nèi)容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歸納,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
《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 ,強調(diào)了行血、補肝、降氣 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血證的常見病因
內(nèi)因:情志過極,飲食不節(jié),勞欲體虛,久病之后(久病陰傷、氣虛、血瘀)。外因:感受外邪,以熱邪及濕熱所致者為多。
二、血證的基本病機及轉(zhuǎn)化
血證的病位:根據(jù)出血部位,分屬不同臟腑。
共同的病機可以歸結(jié)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
病理性質(zhì):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于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則屬于虛證。
細目三:辨證論治
一、血證的治療原則,即治火、治氣和治血
血證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火熱熏灼,損傷脈絡,是血證最常見的病機 ,應根據(jù)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 。
2.治氣:氣為血帥,氣能統(tǒng)血,血與氣休戚相關,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3.治血: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jù)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shù)剡x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之法。
二、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的常見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一)鼻衄
1.熱邪犯肺證
主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熱、咳嗽、痰少等癥,舌質(zhì)紅,苔薄,脈數(shù)。
治法:清泄肺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桔梗、杏仁、甘草、蘆根、丹皮、茅根、旱蓮草、側(cè)柏葉。
2.胃熱熾盛證
主癥:鼻衄,或兼齒衄,血色鮮紅,口渴欲飲,鼻干,口干臭穢,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
常用藥:石膏、知母、地黃、麥冬、牛膝、大薊、小薊、白茅根、藕節(jié)。
3.肝火上炎證
主癥:鼻衄,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胃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甘草、白茅根、蒲黃、大薊、小薊、藕節(jié)。
4.氣血虧虛證
主癥:鼻衄,或兼齒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頭暈,耳鳴,心悸,夜寐不寧,舌質(zhì)淡,脈細無力。
治法:補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阿膠、仙鶴草、茜草。
(二)咳血
1.燥熱傷肺證
主癥: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質(zhì)紅,少津,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寧絡止血。
代表方:桑杏湯加減。
常用藥:桑葉、梔子、豆豉、沙參、梨皮、浙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節(jié)、側(cè)柏葉。
2.肝火犯肺證
主癥: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
常用藥:青黛、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殼、甘草、旱蓮草、白茅根、大薊、小薊。
3.陰虛肺熱證
主癥: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寧絡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當歸、白芍、川貝母、甘草、白及、藕節(jié)、白茅根、茜草。
(三)吐血
1.胃熱壅盛證
主癥: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瀉心湯合十灰散加減。
常用藥:黃芩、黃連、大黃、丹皮、梔子、大薊、小薊、側(cè)柏葉、茜草根、白茅根、棕櫚皮。
2.肝火犯胃證
主癥: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質(zhì)紅絳,脈弦數(shù)。
治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白茅根、藕節(jié)、旱蓮草、茜草。
3.氣虛血溢證
主癥: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阿膠、仙鶴草、炮姜炭、白及、烏賊骨。
(四)便血
1.腸道濕熱證
主癥:便血色紅,大便不暢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化濕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減。
常用藥:地榆、茜草、槐角、梔子、黃芩、黃連、茯苓、防風、枳殼、當歸。
2.氣虛不攝證
主癥:便血色紅或紫黯,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心悸,少寐,舌質(zhì)淡,脈細。
治法:益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阿膠、槐花、地榆、仙鶴草。
3.脾胃虛寒證
主癥: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zhì)淡,脈細。
治法:健脾溫中,養(yǎng)血止血。
代表方:黃土湯加減。
常用藥:灶心土、白術、附子、甘草、地黃、阿膠、黃芩、白及、烏賊骨、三七、花蕊石。
(五)尿血
1.下焦熱盛證
主癥: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質(zhì)紅,脈數(shù)。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小薊飲子加減。
常用藥:小薊、生地、藕節(jié)、蒲黃、梔子、竹葉、滑石、甘草、當歸。
2.腎虛火旺證
主癥:小便短赤帶血,頭暈耳鳴,神疲,顴紅潮熱,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地黃、淮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知母、黃柏、旱蓮草、大薊、小薊、藕節(jié)、蒲黃。
3.脾不統(tǒng)血證
主癥: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體倦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補中健脾,益氣攝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熟地、阿膠、仙鶴草、槐花。
4.腎氣不固證
主癥:久病尿血,血色淡紅,頭暈耳鳴,精神困憊,腰脊酸痛,舌質(zhì)淡,脈沉弱。
治法:補益腎氣,固攝止血。
代表方:無比山藥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藥、山茱萸、懷牛膝、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澤瀉、五味子、赤石脂、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