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單元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病機:主要是脾腎兩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脾腎不足,可影響心肺肝等臟器。本病初起以肺脾氣虛為主,常兼心血不足,心神不寧證候;繼而脾虛及肝,筋失所養(yǎng),肝木亢旺;病久則腎精虧損,髓不充骨,骨失所養(yǎng),而至骨骼畸形等。
分期:
1.初期:多汗、夜驚、煩躁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或有發(fā)稀、枕禿等癥。血生化輕度改變或正常,常見血鈣正;蛏缘,血磷明顯下降,鈣磷乘積小于30,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
2.激期:除上述表現(xiàn)外,以骨骼改變?yōu)橹。骨骼改變以輕中度為多。腕部X線攝片見臨時鈣化帶模糊,干骺端增寬,邊緣呈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血清鈣、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
3.恢復(fù)期:經(jīng)治療后癥狀改善,體征減輕,X線片臨時鈣化帶重現(xiàn),血生化恢復(fù)正常,但可遺留骨骼畸形。
4.后遺癥期:重癥患兒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于大于2歲的兒童。無其他臨床癥狀,理化檢查正常。
治療原則:以健脾補腎為基本法則。脾氣健旺,腎氣充盈,精血豐沛,臟腑骨脈得養(yǎng),則諸證可除。清證治宜健脾益氣,重癥宜補腎填精,佐以健脾。出現(xiàn)兼證者,配合補肺益氣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