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單元 虛實(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lǐng))
第一節(jié) 癥狀及分析
【虛證】陰陽、氣血、津液、精髓、臟腑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xiàn)不足、松弛、衰退。
a. 陽氣虛(傷陽):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精神萎靡,大便滑脫,小便失禁溫運、固攝、蒸騰、氣化作用下降。
b. 陰血虛(傷陰):手足心熱,心煩心悸,面色萎黃或顴紅,潮熱盜汗陰不制陽,濡養(yǎng)滋潤作用下降。
c. 舌胖嫩,脈虛沉遲陽虛則陰寒盛;
d. 舌紅干少苔,脈細數(shù)陰虛則陽偏亢。
【實證】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而表現(xiàn)有余、亢盛、倍聚。
a. 發(fā)熱:邪氣過盛,正氣與之抗?fàn),陽熱亢?
b. 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實邪擾心,或蒙蔽心神;
c. 胸悶,喘息氣粗,痰盛者兼痰聲漉漉:邪阻于肺,宣降失常;
d. 大便秘結(jié),腹脹滿痛拒按:實邪積于腸胃,腑氣不通;
e. 下痢,里急后重:濕熱下注;
f. 小便淋瀝澀痛:濕熱下注膀胱;
g. 小便不利:水濕內(nèi)停,氣化不行;
h. 脈實有力:邪正相爭,搏擊于血脈;
i. 舌苔厚膩:濕濁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