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舌質(zhì)和舌苔的綜合診察
望舌質(zhì)重在辨正氣虛實,也包括邪氣性質(zhì);望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淺深與性質(zhì),也包括胃氣的存亡。
舌色 |
兼各色苔 |
主證 |
淡白舌 |
透明苔:苔薄白透明。淡白濕亮,似苔非苔。 |
中陽不運,水濕之氣上滋脾胃虛寒。 |
①苔干而板硬; ②苔糙如砂石。 |
陽虛津虧,邪熱滯于中焦脾胃熱滯; | |
津液枯涸,邪熱內(nèi)結(jié)熱結(jié)津傷。 | ||
①津液微干; ②滑潤。 |
素體衰弱,氣津雙虧,浮熱上擾氣虛津少; | |
氣虛津少夾濕。 | ||
黑燥苔:苔灰黑,干燥如刺,刮之即凈。 |
陽虛寒甚。 | |
淡紅舌 |
光瑩舌:光瑩無苔,干濕適中。 |
胃腎陰虛,或氣血兩虧。(胃之氣陰不足) |
偏白滑苔:舌質(zhì)淡紅,左有白滑苔一條,余處光瑩無苔。 |
肝膽濕熱化燥傷陰,主:①病邪入半表半里;②肝膽病,濕濁化燥傷陰;③陰虛而胃停宿垢。 | |
淡紅紅點舌白膩干苔 |
血熱內(nèi)蘊,而外受風(fēng)寒侵襲,主:①風(fēng)寒外束,熱蘊營血; ②熱盛傷津,而脾胃濕滯。 | |
根白、尖黃苔:舌淡紅,滿布薄白苔,尖部淡黃色。 |
①熱在上焦; ②外感風(fēng)寒在表; ③風(fēng)寒化熱,將欲傳里。 | |
黃黑苔:舌質(zhì)淡紅,外周為黃糙苔,中心為厚膩之黑褐苔。 |
①痰濕郁熱,有化燥傷陰之勢; ②脾胃濕熱蘊結(jié)。 |
舌色 |
兼各色苔 |
主證 |
紅絳舌 |
浮垢苔:舌質(zhì)紅而有暗晦浮垢苔。 |
正氣虛,濕熱未凈。 |
①舌質(zhì)蒼老; ②舌質(zhì)嬌嫩浮胖。 |
主里熱挾濕; | |
主陽虛濕盛。 | ||
紅舌黑(灰)苔 |
虛寒證。 | |
邊紅中黑潤苔 |
寒熱兼夾,主: ①里寒外熱; ②外寒暑熱,內(nèi)停生冷; ③肝膽熱而腸胃寒。 | |
舌根紅尖黑苔 |
心熱內(nèi)熾。 | |
紅瘦舌黑苔 |
熱盛傷津,或陰虛火旺,以致血燥津枯。 | |
絳舌薄白苔 |
素體陰虛火旺,復(fù)感風(fēng)寒,其絳舌必出現(xiàn)在表證之前;或表邪未解,熱入營血,其絳舌必逐漸變化而成。 | |
①摸之覺有津液; ②舌上粘膩透明粘液。 |
津虧而濕熱上蒸,或有痰濁。 | |
熱盛而中焦挾有穢濁之征;營熱;陰虛火旺。 | ||
絳舌黃白苔 |
氣營兩燔 | |
絳舌黃潤苔 |
①陰虛夾濕,陰虛火旺而胃腸積有濕熱; ②血熱夾濕,濕郁化熱,蘊于血分; ③營熱濕重,外感邪熱入營,而胃腸濕重于熱; ④熱初入營,乃外感熱病,熱邪由氣分初入營。 | |
絳舌黃粘膩苔 |
陰虛營熱兼痰飲 | |
紅絳舌黃瓣苔:黃苔滿布,干澀而厚,分裂成塊,裂縫可見紅底。 |
胃腸熱結(jié)且熱已入營 | |
紅絳舌類干苔:滿布厚或薄白苔,望之似干,捫之濕潤。 |
①濕熱傷津,但濕邪卻不斷上溢; ②氣虛挾濕,氣不布津,濕氣卻源源上滲。 舌絳而苔厚膩濕熱傷津; 舌淡紅而苔薄類干氣虛挾濕。 | |
青紫舌 |
紫舌白膩苔 |
①酒毒內(nèi)熾,風(fēng)寒入里; ②濕熱內(nèi)盛。 |
青紫舌黃滑苔 |
①寒凝血脈; ②食滯脾胃。 | |
淡紫舌灰苔 |
虛弱病體,熱入血分 | |
青舌黃苔 |
①夏日感受暑熱,恣食生冷,以致中寒吐瀉; ②陰盛于內(nèi),逼熱上浮,成真寒假熱之象。 主。汉疂駜(nèi)盛。 | |
葡萄疫舌 |
瘟疫病 | |
危重舌象 |
無苔,如去膜豬腎或如鏡面 |
熱病傷陰,或胃氣將絕。 |
舌粗糙有刺,象沙魚皮,而又干枯燥裂 |
津液枯竭 | |
舌頭斂縮有如荔枝干肉,完全沒有津液 |
熱極津枯 | |
舌本干晦如豬肝色,或舌紅如柿色 |
氣血敗壞 | |
舌質(zhì)短而陰囊縮 |
肝氣將絕 | |
舌質(zhì)色赭帶黑 |
腎陰將絕 | |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
脾陽將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