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下哪支動脈不是頸外動脈的分支
A.甲狀腺上動脈
B.舌動脈
C.面動脈
D.上頜動脈
E.眼動脈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眼球及眼副器的血液供應,除眼瞼淺層組織和淚囊的一部分來自頸外動脈的分支面動脈外,幾乎完全是由頸內動脈的分支眼動脈供應。
3.下列哪一項屬于正常咀嚼周期的特征
A.牙咬合接觸時,下頜運動無明顯的瞬息停止
B.咀嚼周期形態(tài)不穩(wěn)定
C.咀嚼周期速度變化大
D.運動中沒有節(jié)律
E.軌跡面具有似滴淚水的形態(tài)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咀嚼周期
咀嚼食物時,下頜運動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復性,此種程序和重復性稱為咀嚼周期。根據咀嚼時下頜運動的軌跡圖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態(tài)和時間的變化;
1.軌跡圖形似水滴形。
2.時間變化快(開口)→慢(最大開口)→快(閉口)→慢(咬合接觸)。閉口開始時速度快,接近咬合接觸時慢,接近正中頜位時,急速減慢,在咬合接觸時瞬間停止。
一個咀嚼周期所需時間平均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觸時間平均為0.2秒,兩者間之比約
為4:1。
咀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續(xù)的時間和咀嚼運動的特性,可隨食塊的大小、硬度、滋味、特點及某些疾病的性質而異。
4.動物在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過程中的特點是
A.牙根數目減少
B.牙根長度增加
C.牙體數目由多變少
D.牙尖高度降低
E.磨牙逐漸前移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牙演化的特點:
、傺佬斡蓡我煌窝老驈碗s異形牙演化;
、谘罃的坑啥嘧兩;
、垩赖奶鎿Q次數由多牙列向雙牙列演化;
④牙的分布由廣泛至逐漸集中于上、下頜骨;
、菅栏鶑臒o到有,牙附著于頜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側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5.唾液維持口腔pH值是由于唾液的
A.消化作用
B.清潔作用
C.緩沖作用
D.保護作用
E.稀釋作用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唾液的作用
唾液不僅對消化有很大作用,且與口腔的很多功能均有密切關系。
消化作用
唾液內的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成麥芽糖。這不僅在口腔內進行,當由唾液混合的食團進入胃后,在未接觸胃酸前,唾液淀粉酶似可繼續(xù)作用約30分鐘,直至胃內物變?yōu)閜H約為4.5的酸性反應為止。pH6時,唾液淀粉酶最宜發(fā)揮作用。
稀釋和緩沖作用
若刺激性很強的物質進入口內,唾液分泌立即增多,以稀釋其濃度。過冷過熱的溫度等刺激也可借以緩沖,以保護口腔組織。
唾液維持口腔pH值是由于唾液的緩沖作用。
6.混合唾液中固體物質約占
A.0.2%
B.0.4%
C.0.6%
D.0.8%
E.1%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唾液中水分約占99.4%,固體物質約占0.6%(其中有機物約占0.4%,無機物約占0.2%)。唾液中的有機物主要為粘蛋白,還有球蛋白、氨基酸、尿酸和唾液淀粉酶、麥芽糖酶、溶菌酶等。唾液中的無機物主要有鈉、鉀、鈣、氯化物、碳酸氫鹽和無機磷酸鹽等,其次為鎂、硫酸鹽、氰酸鹽、碘化物和氟化物等。唾液中的粘液主要是粘蛋白,因而具有粘
稠性質。唾液中還可混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白細胞和齦溝液。
7.唾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A.lgA
B.lgG
C.lgM
D.SlgA
E.lgE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SlgA指的是分泌型lgA,是黏膜免疫系統的主要效應分子。
8.在咀嚼過程中,磨損的定義是
A.牙面與食物之間的摩擦而造成牙齒緩慢地漸進性消耗
B.牙面與牙面之間的摩擦而造成牙齒緩慢地漸進性消耗
C.牙面與外物機械摩擦而造成牙體損耗
D.牙面與外物機械摩擦而產生的外物機械損耗
E.以上都對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磨損指牙齒表面與外物機械摩擦而產生的牙體組織損耗
磨耗是指在咀嚼過程中,由于牙面與牙面之間,或牙面與食物之間的摩擦,使牙齒硬組織自然消耗的生理現象。
9.以下關于牙齒磨損的描述,正確的是:
A.生理性磨損是機械摩擦作用而造成的牙體硬組織慢性損耗
B.咀嚼磨損會導致牙體硬組織的嚴重喪失
C.均勻適宜的磨損對牙周組織的健康有重要意義
D.只有非咀嚼磨損,會引起牙齒病理性改變
E.磨損均可引起牙本質過敏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磨耗是指在咀嚼過程中,由于牙面與牙面之間,或牙面與食物之間的摩擦,使牙齒硬組織自然消耗的生理現象。牙齒的磨耗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明顯,多發(fā)生在牙齒(牙合)面、切嵴及鄰面。(牙合)面磨耗以上下頜磨牙的功能尖(支持尖)為多,切嵴以下前牙切嵴磨耗較多。因牙齒具有生理性的活動度,在長期咀嚼壓力的作用下,相鄰牙相互摩擦而致鄰面磨耗。
磨損指牙齒表面與外物機械摩擦而產生的牙體組織損耗,如刷牙引起牙冠唇、頰面或頸部等處的非生理性損耗。
均勻適宜的磨損對牙周組織的健康有重要意義。例如:由于牙尖被磨損,減少了咀嚼時來自側方的壓力,使牙尖的形態(tài)和牙周組織的功能相互適應。此外牙冠的磨損可以減少臨床牙冠的長度,保持冠根長度的協調,從而不至于由于杠桿作用而使牙周組織負擔過重。
磨耗的生理意義
1.有利于平衡(牙合)的建立上下頜牙在建(牙合)初期,往往沒有正常而平衡的(牙合)關系,可能出現少數早接觸點,通過牙的磨耗,消除早接觸點,使頜面廣泛接觸。
2.降低牙尖高度,減少側向力隨著年齡增長,牙周組織對外力的抵抗力逐漸減弱。磨耗使牙尖高度降低,可減少咀嚼時牙周組織所受的側向壓力,使牙尖形態(tài)與牙周組織功能相適應。
3.協調臨床冠根比例高齡者,牙周組織發(fā)生老年性退縮,臨床牙冠增長,甚至牙根部分暴露。牙冠磨耗可減少臨床牙冠的長度,保持冠根比例協調,從而不致由于杠桿作用而使牙周組織負擔過重。
牙齒磨耗的程度與食物的性質、牙體組織的結構、咀嚼習慣和(牙合)力的強弱有關。多食粗硬食物、緊咬牙、夜磨牙、牙體發(fā)育不良和(牙合)關系紊亂等,都可使牙齒過多、過快或不均勻地磨損,而形成各種病理現象。若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咀嚼運動受限制或側方運動幅度較小,可使頰舌尖的磨損程度不均或過多,如上下頜牙的功能尖磨損過多,可形成反橫(牙合)曲線,易引起牙周組織的創(chuàng)傷和牙體組織的折裂。
生理性磨損均一般不引起牙本質過敏。
0.有關(牙合)力與牙周組織關系的描述中,說法錯誤的是
A.最大(牙合)力有性別差異
B.最大(牙合)力有年齡差異
C.最大(牙合)力可經過鍛煉而增強
D.沿水平方向的(牙合)力有利于牙周組織
E.沿牙體長軸方向的(牙合)力也有利于牙周組織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最大(牙合)力:為牙周組織所能耐受的最大力。
影響(牙合)力的因素主要有性別、年齡、咀嚼習慣、(牙合)力線的方向、張口距離以及口頜系統的狀態(tài)等(牙合)力為生物力,各種(牙合)力測量儀雖能測得一定(牙合)力,但與實際(牙合)力尚有差距,且不同類型的(牙合)力儀,其測量值也有差異。
牙周的纖維在垂直方向上的承受力最好,水平力很容易對其造成傷害。
1.唾液的功能不包括
A.消化作用
B.吸收作用
C.溶酶作用
D.沖洗作用
E.排泄作用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唾液具有潤滑,緩沖,清潔,抗微生物(包括溶菌酶),凝集,膜的形成,消化,保護等作用。
吸收不是唾液的功能。
2.咀嚼肌由小到大排列應為
A.顳肌<嚼肌<翼內肌
B.顳肌<翼內肌<嚼肌
C.嚼肌<顳肌<翼內肌
D.嚼肌<翼內肌<顳肌
E.翼內肌<嚼肌<顳肌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咀嚼力為咀嚼肌所能發(fā)揮的最大力,也稱咀嚼肌力。其力量的大小,一般與肌肉在生理狀態(tài)下的橫截面積成正比。根據Weber測定法,正常肌肉橫斷面積所能發(fā)揮的力,平均為10kg/cm2。成年人的顳肌、嚼肌、翼內肌的橫斷面積約為8cm2、7.5cm2、4cm2,三肌共為.5cm2,三肌應有咀嚼力5kg,但根據肌纖維附著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它們所產生的垂直向力為顳肌80kg、嚼肌70kg、翼內肌30kg。這些是理論上的數據,實際咀嚼力的大小,視參與咀嚼的肌纖維的多少而定。
3.對咀嚼系統最有利的生物杠桿是
A.Ⅰ類
B.Ⅱ類
C.Ⅲ類
D.A+B
E.都不是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題干中是對咀嚼系統最有利的生物杠桿,Ⅱ類機械效能大,咀嚼系統的受力大。Ⅲ類有利于維護狹小的單根前牙和其牙周組織的健康,所以此題選C
4.下列哪項不是咀嚼效率的影響因素
A.牙周組織的健康狀況
B.顳下頜關節(jié)疾患
C.年齡
D.全身健康狀況
E.性別
正確答案:E
答案解析:影響咀嚼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牙齒的功能性接觸面積:
上下頜牙齒的功能性接觸面積大小與咀嚼效率高低有密切關系,接觸面積越大,咀嚼效率越高。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關系及牙齒的形狀、大小、數目、排列等不正常,牙體、牙列的缺損均可導致咀嚼效率的降低。
(2)牙齒支持組織:
由于局部或全身的疾患,使牙齒支持組織受到損害,牙周組織的耐受力降低而影響咀嚼效率。
(3)顳下頜關節(jié)疾患:
影響下頜運動及咀嚼肌的作用,導致不能充分發(fā)揮咀嚼功能。
(4)口腔內軟硬組織的缺損,手術或外傷等后遺癥,均可影響咀嚼功能。
(5)其他:
年老體弱、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不良咀嚼習慣等,均可影響咀嚼功能。
5.影響咀嚼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
A.牙的形態(tài)
B.牙的數目
C.牙的生長部位
D.牙的功能接觸面積
E.牙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影響咀嚼效率的因素
(1)牙齒的功能性接觸面積:上下頜牙齒的功能性接觸面積大小與咀嚼效率高低有密切關系,接觸面積越大,咀嚼效率越高。(牙合)關系及牙齒的形狀、大小、數目、排列等不正常,牙體、牙列的缺損均可導致咀嚼效率的降低。
(2)牙齒支持組織:由于局部或全身的疾患,使牙齒支持組織受到損害,牙周組織的耐受力降低而影響咀嚼效率。
(3)顳下頜關節(jié)疾患:影響下頜運動及咀嚼肌的作用,導致不能充分發(fā)揮咀嚼功能。
(4)口腔內軟硬組織的缺損,手術或外傷等后遺癥,均可影響咀嚼功能。
(5)其他:年老體弱、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和不良咀嚼習慣等,均可影響咀嚼功能。
6.下列哪項不是影響(牙合)力的因素
A.性別、年齡
B.釉質鈣化的程度
C.咀嚼習慣
D.力線的方向
E.張口距離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牙合)力是口腔生理功能檢測的指標之一,是上下頜牙齒在咬合時所發(fā)揮的力量,可作為口腔修復、外科、正畸等治療療效評定的客觀指標,主要來源是指咬合時咀嚼肌群的收縮合力。那么可能影響整個肌肉力量的因素,就是影響(牙合)力的因素,其次,牙體釉質鈣化的程度可能會影響到以下因素:抗力、耐酸、美觀,就本題而言,牙體釉質鈣化的程度只會影響到牙體本身,而不會影響到咀嚼肌群故不符合題意。
7.下列論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咀嚼力是咀嚼肌所能發(fā)揮的最大力
B.(牙合)力是咀嚼時牙齒實際承受的咀嚼力
C.最大(牙合)力為牙周膜的最大耐受力
D.第一磨牙(牙合)力最大,中切牙(牙合)力最小
E.(牙合)力可因鍛煉而增加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咀嚼時,咀嚼肌僅發(fā)揮部分力量,一般不發(fā)揮其全力而留有潛力,故牙齒實際所承受的咀嚼力量,稱為(牙合)力或咀嚼壓力。(牙合)力的大小,因人而異,同一個體,因其年齡、健康狀況及牙周膜的耐受閾大小而有所不同。(牙合)力與咀嚼力的大小密切相關。通過鍛煉增加參與咀嚼的纖維的數目,是可以影響(牙合)力的。在臨床上可以發(fā)現一些喜歡咀嚼硬食的患者,其咀嚼力就相對較大。(牙合)力最小的是側切牙,不是中切牙。
8.正常人的一個咀嚼周期中,發(fā)生咬接觸的平均時間為
A.0.2秒
B.0.4秒
C.0.6秒
D.0.8秒
E.1.0秒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時,下頜運動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復性,此種程序和重復性稱為咀嚼周期。根據咀嚼時下頜運動的軌跡圖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態(tài)和時間的變化。
(1)軌跡圖形:似滴淚水形。
(2)時間變化:快(開口)→慢(最大開口)→快(閉口)→慢(咬合接觸)。
一個咀嚼周期所需時間平均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觸時間平均為0.2秒,兩者間之比約為4:1。
9.前牙做循環(huán)的作用是
A.切割食物
B.刺穿食物
C.撕裂食物
D.壓碎食物
E.磨細食物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切割運動:主要通過下頜的前伸運動,經前伸咬合而實現。下頜自牙尖交錯位或下頜姿勢位向下、向前伸,繼而上升至上、下頜切牙相對,切咬食物。在穿透食物后,上下頜切牙對刃,然后下頜切牙的切嵴沿上頜切牙的舌面向后上方向回歸至牙尖交錯位。下頜自
前仲,經切牙對刃,滑回至牙尖交錯位,為前牙的一次切割運動。下頜前伸過程是準備運動,由對刃滑行回歸至牙尖交錯位,才是發(fā)揮功能的階段。當食物被切割成大小合適后,由唇、頰、舌的協同作用,將食物送往后牙(牙合)面,經后牙嚼細、吞咽,然后才進行第二次切割運動。
0.咀嚼運動中,前牙切割的水平運動范圍是
A.0~1mm
B.1~2mm
C.2~3mm
D.3~4mm
E.4~5mm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咀嚼運功的過程包括切割、搗碎和磨細。切割主要是通過下頜的前伸運動。前牙切割的水平運動范約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