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超敏反應又稱變態(tài)反應,是指機體再次接觸相同的抗原時所發(fā)生的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超敏反應分為Ⅰ、Ⅱ、Ⅲ、Ⅳ型。Ⅰ型超敏反應又稱速發(fā)型超敏反應;Ⅱ型超敏反應是由IgG或IgM抗體引起的以細胞溶解和組織損傷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應;Ⅲ型超敏反應是由免疫復合物引起的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Ⅳ型超敏反應又稱遲發(fā)型超敏反應。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生物活性介質拮抗藥: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可通過競爭組胺受體而拮抗組胺的作用。阿司匹林為激肽拮抗劑。多根皮苷酊磷酸鹽(白三烯拮抗劑)可拮抗白三烯的作用。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4、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對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可采用下述藥物進行治療:
(1)抑制生物活性介質合成和釋放藥。
(2)生物活性介質拮抗藥。
(3)過敏性休克的搶救藥。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5、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脫敏療法:對已查明變應原的患者,可采用小劑量、間隔較長時間、反復多次皮下注射變應原的方法進行脫敏治療。其機制是:通過改變抗原進入途徑,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IgG類抗體,降低IgE抗體的水平;IgG可結合并封閉變應原,阻斷變應原與致敏細胞上的IgE結合。對必須使用異種免疫血清而又過敏者,可短間隔(20~30分鐘)小劑量多次注射抗血清,使體內致敏細胞分期分批小量脫顆粒釋放介質,解除致敏狀態(tài)。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6、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查明變應原最常見方法是變應原皮膚試驗。具體做法是將0.1ml稀釋的可疑變應原(如青霉素25U/ml、抗毒素血清1:100、塵螨1:100 000、花粉1:10 000)在受試者前臂內側做皮內注射,15~20分鐘后觀察。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風團直徑>1cm為皮試陽性。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在明確變應原后,防治Ⅰ型超敏反應的首選方法是避免接觸變應原。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對必須使用異種免疫血清而又過敏者,可短間隔(20~30分鐘)小劑量多次注射抗血清,使體內致敏細胞分期分批小量脫顆粒釋放介質,解除致敏狀態(tài)。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知識點進行考核】
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臨床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1.藥物過敏性休克。
2.呼吸道過敏反應。
3.消化道過敏反應。
4.皮膚過敏反應。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臨床常見的Ⅲ型超敏反應性疾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病毒或支原體感染等因素可使體內IgG發(fā)生變性,變性的IgG可作為抗原刺激人體產生抗自身IgG的IgM、IgG或IgA抗體,這些抗體被稱為類風濕因子(RF)。自身變性IgG與類風濕因子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沉積于關節(jié)滑膜引起類風濕關節(jié)炎。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又稱免疫復合物型或者血管炎型變態(tài)反應。是由抗原抗體結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復合物沉積于局部或全身多處毛細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補體,并在各種效應細胞參與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要特征的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新生兒溶血癥:可因母子間Rh血型不符引起。血型為Rh-(RhD基因缺失)的母親由于輸血、流產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紅細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產生抗RhIgG類抗體。當該母親再次妊娠,且胎兒血型為Rh+時,母體內的Rh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與其紅細胞結合使之溶解破壞,引起流產或新生兒溶血。產后72小時內,注射Rh抗體及時清除進入母體內的RH+紅細胞,有效預防再次妊娠時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癥。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3、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臨床上常見的Ⅱ型超敏反應疾病有:輸血反應,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過敏性血細胞減少癥、藥物過敏性血細胞減少癥等。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臨床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①藥物過敏性休克;②呼吸道過敏反應;③消化道過敏反應;④皮膚過敏反應。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15、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與IgG或IgM結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該復合物不易被單核-吞噬細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過腎小球基底膜隨尿液排出體外,而沉積于毛細血管基底膜,通過下述機制引起組織損傷: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產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達C3a和C5a受體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激活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引起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腫;激活的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進血栓形成,加重組織損傷、水腫;C3a和C5a可趨化中性粒細胞至免疫復合物沉積部位;中性粒細胞在吞噬免疫復合物時,釋放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膠原酶和彈性纖維酶等,這些酶可損傷血管及局部組織。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1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與IgG或IgM結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該復合物不易被單核-吞噬細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過腎小球基底膜隨尿液排出體外,而沉積于毛細血管基底膜,通過下述機制引起組織損傷: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產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達C3a和C5a受體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激活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引起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腫;激活的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進血栓形成,加重組織損傷、水腫:C3a和C5a可趨化中性粒細胞至免疫復合物沉積部位;中性粒細胞在吞噬免疫復合物時,釋放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膠原酶和彈性纖維酶等,這些酶可損傷血管及局部組織。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1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與IgG或IgM結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該復合物不易被單核-吞噬細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過腎小球基底膜隨尿液排出體外,而沉積于毛細血管基底膜,通過下述機制引起組織損傷: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補體產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達C3a和C5a受體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激活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引起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腫;激活的嗜堿性粒細胞可釋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進血栓形成,加重組織損傷、水腫:C3a和C5a可趨化中性粒細胞至免疫復合物沉積部位;中性粒細胞在吞噬免疫復合物時,釋放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膠原酶和彈性纖維酶等,這些酶可損傷血管及局部組織。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18、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與IgG或IgM結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該復合物不易被單核-吞噬細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過腎小球基底膜隨尿液排出體外,而沉積于毛細血管基底膜。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19、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與IgG或IgM結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0、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是由免疫復合物沉積于局部或全身多處毛細血管基底膜后,通過激活補體,并在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嗜堿性粒細胞等效應細胞參與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要特征的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
【該題針對“Ⅲ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1、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新合成的介質:主要有白細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和細胞因子。白細胞三烯(LT)是晚期反應的主要介質,可刺激支氣管平滑肌強烈持久地收縮,增加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黏膜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刺激血小板釋放組胺和5-羥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前列腺素可刺激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引起毛細血管擴張。IL-4和IL-13可刺激Th2應答,促進B細胞產生IgE、IL-3、IL-5和GM-CSF。IL-5可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和活化。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預貯備介質:主要有組胺和激肽原酶。組胺的生物活性是使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刺激支氣管胃腸道、子宮和膀胱等處平滑肌收縮;促進黏膜、腺體分泌增多。組胺可引起下述癥狀:皮膚、黏膜充血水腫,蕁麻疹,鼻塞,流鼻涕,支氣管哮喘,惡心,嘔吐、腹瀉等。激肽原酶作用于血漿中的激肽原產生激肽,其中的緩激肽有以下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縮,引起支氣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強;趨化白細胞:刺激痛覺神經引起疼痛。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3、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1.致敏:進入機體的變應原刺激B細胞產生的特異性IgE抗體。該IgE抗體以其Fc段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FcεRⅠ結合,這種結合累積到一定程度,機體就進入了致敏狀態(tài)。致敏狀態(tài)可維持數(shù)月甚至更長。
2.激發(fā):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后與致敏的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IgE結合、交聯(lián)使其脫顆粒、釋放生物學活性介質。
3.效應: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過敏反應。生物活性介質主要有以下兩類:
(1)預貯備介質。(2)新合成的介質。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4、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致敏:進入機體的變應原刺激B細胞產生的特異性IgE抗體。該IgE抗體以其Fc段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FcεRⅠ結合,這種結合累積到一定程度,機體就進入了致敏狀態(tài)。致敏狀態(tài)可維持數(shù)月甚至更長。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5、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分為致敏、激發(fā)和效應三個階段。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26、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參與I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成人有變應原、IgE及其受體、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
【該題針對“Ⅰ型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知識點進行考核】
二、A2
1、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類Arthus反應:局部反復注射胰島素、抗毒素等可在注射局部出現(xiàn)以紅腫、出血和壞死為特征的類Arthus反應。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三、B
1、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Ⅰ型超敏反應又稱為速發(fā)型超敏反應或變態(tài)反應。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Ⅱ型超敏反應又稱為溶細胞型或細胞毒型超敏反應。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應又稱為免疫復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變態(tài)反應。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Ⅳ型超敏反應又稱為遲發(fā)型超敏反應。
【該題針對“超敏反應基本概念與分型”知識點進行考核】
2、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藥物過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最為常見。青霉素的降解產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與組織蛋白或細胞結合后可獲得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生IgE而使機體致敏。從空氣中吸入青霉素降解產物或青霉菌孢子也可使人致敏。當致敏機體再次接觸青霉素時即可發(fā)過敏反應,重者可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為防止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注射青霉素前必須做過敏試驗。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呼吸道過敏反應:常因吸入花粉、塵螨、真菌和毛屑等變應原或感染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引起。常見的疾病是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也稱花粉癥,因反復吸入樹粉或花粉引起,發(fā)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地區(qū)性,抗組胺藥能顯著控制其臨床癥狀。過敏性哮喘有早期和晚期反應兩種類型。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消化道過敏反應:過敏體質的個體在進食魚、蝦、蟹、蛋、奶等后可發(fā)生過敏性胃腸炎,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嚴重者可發(fā)生過敏性休克。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皮膚過敏反應 藥物、食物、腸道寄生蟲可引起蕁麻疹和特應性皮炎(濕疹)。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馬血清抗毒素后1~2周,可在人體引起發(fā)熱、皮疹、淋巴結腫大、關節(jié)腫痛和一過性蛋白尿等癥狀體征。其產生原因是由于患者體內產生的抗毒素抗體和未完全排除的異種血清結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停止注射抗毒素后,該血清病可自愈。
【該題針對“臨床常見的超敏反應性疾病”知識點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