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激情五月亚洲色五月,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欧美婷婷丁香五月天社区

      各地
      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 >> 復習指導 >> 文章內容

      2017中醫(yī)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中醫(yī)診斷學必考:臟腑辨證

      考試網   2017-06-27   【

        臟腑辨證

        (重中之重)

        1、 心與小腸病辨證

        A. 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

      證候

      相同點

      不同點

      心氣虛

      ①心悸、怔忡——心中空虛,惕惕而動;

      ②胸悶氣短——心位胸中,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

      ③活動后加;

      ④自汗——氣虛,衛(wèi)外不固。

      ①面色淡白或㿠白——心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不能上榮;

      ②舌淡苔白,脈虛。

      心陽虛

      ①畏寒肢冷——氣虛及陽,陽虛失于溫煦;

      ②心痛——陽虛寒凝,氣機郁滯;

      ③舌淡胖苔白滑——陽虛寒盛之證;

      ④脈微細——陽虛陰盛。

      心陽暴脫

      ①突然冷汗淋漓——陽衰不衛(wèi)外;

      ②四肢厥冷——不溫煦肢體;

      ③呼吸微弱——心陽衰,宗氣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④面色蒼白,口唇青紫;

      ⑤神志模糊,昏迷——心神失養(yǎng)渙散。

        B. 心血虛與心陰虛

      證候

      相同點

      不同點

      心血虛

      ①心悸、怔忡——心失所養(yǎng),心動不安;

      ②失眠多夢——心失陰虛濡養(yǎng),致心神不寧。

      ①眩暈、健忘——血虛不能濡養(yǎng)腦髓;

      ②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色淡,舌色淡白——不能上榮;

      ③脈細弱——不能充盈脈道。

      心陰虛

      ①五心煩熱,午后潮熱——陰虛陽亢,虛熱內生;

      ②盜汗——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外流;

      ③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C. 心脈痹阻(年高體弱,或病久正虛以致瘀阻、痰凝、汗止、氣郁而發(fā))

      證候

      常見癥狀

      病因

      癥狀特點

      心 脈 痹 阻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fā)時止。

      瘀血內阻

      痛如針刺,舌紫暗見紫斑紫點,脈細澀結代。

      瘀濁停聚

      (痰阻心脈)

      悶痛特甚,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膩,脈沉滑。

      陰寒凝滯

      突發(fā)劇痛,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機阻滯

      (心脈氣滯)

      脹痛,發(fā)作常與精神因素有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D. 心火亢盛(心、舌、脈)

        ①心胸煩熱——心位胸中,心火內熾;

       、谝共怀擅摺闹魃衩,火熱內擾(甚則狂躁譫語);

       、勖娉、口渴、溲黃、便干、脈數(shù)有力——里熱證;

       、苌嗉饧t絳——心開竅于舌;

        ⑤舌生瘡,腐爛疼痛——心火灼傷脈絡;

        ⑥吐、衄血——心主血脈,心火熾盛,血熱妄行;

       、呒∧w瘡瘍,紅腫熱痛——火毒壅滯脈絡,局部氣血不暢。

        E.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錯亂、癡呆、昏迷為主)

        a. 癲證

       、俣嘁缮茟],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肝氣郁結,疏泄失職;

        ②神志癡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得孕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

        b. 癇癥

       、偻蝗幌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肝風夾痰;

       、趦赡可弦暎肿愠榇ぁ沃鹘,肝風動,目系急,筋膜緊;

        ③口中聲如豬羊叫——肝氣上逆,喉中痰涌,痰為氣激。

        c. 外感濕邪

       、倜嫔逌獫駶嵊舳糁薪,清陽不升,濁氣上泛;

       、谛貝炞鲪骸甘Ш徒,胃氣上逆;

        ③喉中痰鳴——濕邪留戀不化,醞釀成痰,痰隨氣升;

       、芤庾R模糊,語言不清,甚則不省人事——上迷心竅,神識受蒙;

        ⑤舌苔白膩,脈滑——痰濁內盛。

        F. 痰火擾心證

      證候

      病因

      癥狀特點

      痰 火 擾 心

      外感熱病

      ①高熱——里熱蒸騰,充斥肌膚,痰盛;

      ②氣粗——熱盛,機能活動亢進;

      ③面紅目赤——火熱上炎;

      ④痰黃稠,喉間痰鳴——邪熱灼津為痰;

      ⑤躁擾發(fā)狂,譫語(神志不清)——痰與火結,痰火擾心;

      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痰火內盛。

      內傷雜病

      ①失眠心煩(輕者)——痰火擾心;狂證(重者),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②胸悶痰多——痰阻氣道;

      ③眩暈——清陽被遏;

        G. 小腸實熱(心熱下移小腸所致)

       、傩臒幕饍葻耄瑹釘_心神;

       、诳诳省驗闊嶙;

       、劭谏嗌彙幕鹕涎;

       、苌嗉t苔黃脈數(shù)——里熱;

       、菪”愠酀虻雷仆础臒嵯乱菩∧c;

       、弈蜓獰嵘踝苽j。 (小腸虛寒——脾陽虛,小腸氣痛——寒滯肝脈)

      2、
      肺與大腸病辨證
      虛——氣虛、陰虛;

        實——風寒燥熱等邪氣侵襲,或痰濕阻肺。

        大腸:濕熱內侵、津液不足、陽氣虧虛——便秘泄瀉。

        A. 肺氣虛(呼吸無力,衛(wèi)外不固以咳嗽無力,氣短而喘,自汗等全身機能活動下降)

       、倏却瓱o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肺氣被耗,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

       、谔狄呵逑 螝獠蛔悖敳妓汗δ軠p弱,以致水液停聚肺系,隨之上逆;

       、勐曇舻颓印螝馓(喉賴肺氣充養(yǎng));

       、苊嫔谆㿠白,神疲體倦,舌淡苔白脈虛——氣虛;

       、葑院,畏風——肺氣虛,衛(wèi)外不固,;

        ⑥易感冒——防御能力降低。

        B. 肺陰虛(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后期陰津損傷)

       、倏人(干咳)——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肺為熱蒸,氣機上逆;

       、谔瞪俣常驘o痰——津為熱灼,煉液成痰;

       、厶抵袔а谓j受傷,絡傷血溢;

       、苈曇羲粏 硎ш幗蝈,并為虛火所蒸;

       、菘谘矢稍铩侮幪潱喜荒茏虧櫻屎;

       、尬逍臒,午后潮熱——虛熱內熾;

        ⑦盜汗——熱擾營陰;

       、囡E紅——虛熱上炎;

       、嶂w消瘦——肺陰虧,外不能濡養(yǎng)肌肉;

        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內熱。

        C. 風寒束肺,寒邪客肺異同

      證候

      癥狀

      相同點

      相異點

      風寒犯肺

      ①咳嗽(主證)——感受風寒肺氣被束,失于宣發(fā);

      ②痰稀薄色白——陰證;

      ③微微惡寒——邪客肺衛(wèi);

      ④輕度發(fā)熱——正氣抗邪;

      ⑤無汗——毛竅郁閉;

      ⑥鼻塞流清涕——肺氣失宣,鼻竅不通;

      ⑦苔白、脈浮緊——風寒表證。

      咳嗽、痰稀、色白、實證

      惡寒發(fā)熱表證,咳嗽較緩,病程較輕。

      寒邪客肺

      ①咳嗽氣喘——寒邪客肺,陽氣被郁,肺氣上逆;

      ②痰稀色白——陰證;

      ③形寒肢冷——陽氣被郁而不達,不能溫煦肌膚;

      ④舌淡苔白——氣血運行不暢;

      ⑤脈遲緩——凝滯脈道。

      氣喘,形寒肢冷,不發(fā)熱,且咳嗽較劇,病程較長。

        D. 飲停于肺

        a. 癥狀

        ①主:咳嗽氣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狀,喉中痰鳴倚息不能平臥;

       、诩妫盒貝,甚則心悸,下肢浮腫;

       、凵嗟、苔白滑,脈弦。

        b. 與寒邪客肺的區(qū)別

       、亠嬐S诜危禾盗慷嗲姨狄合”∪缢,呈泡沫狀,反復發(fā)作史,慢性過程,實證;

        ②寒邪客肺:痰量較少,突然發(fā)作呈急性,一般無既往發(fā)作史,標實本虛。

        E. 痰濕阻肺(寒痰)

        a. 證候

       、偌毙裕汉疂裢庑扒忠u;

       、诼(多見):脾氣虛虧,輸布失常,水濕凝聚為痰,上漬于肺,或久咳傷肺,輸布水液功能減弱,聚濕釀痰,阻滯肺系。

        b. 表現(xiàn)

       、倏人蕴刀,痰液粘膩色白易咯出——痰濕阻肺,肺氣上逆;

       、谛貝(痛),甚則氣喘痰鳴——痰濕阻滯氣道,肺氣不利;

       、凵嗟Π啄仯}滑——痰濕內阻。

        F. 風熱犯肺,肺熱熾盛(熱邪壅肺),燥邪犯肺

      證候

      季節(jié)

      主癥

      兼癥

      舌象

      脈象

      風熱犯肺

      冬春多見

      咳嗽痰稠色黃

      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干咽痛

      舌尖紅

      苔薄黃

      浮數(shù)

      肺熱熾盛

      冬春多見

      咳嗽氣喘,

      痰黃稠,

      呼吸困難

      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大便干結,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

      滑數(shù)

      燥邪犯肺

      秋季多見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潤

      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

      舌紅

      苔白或黃

      數(shù)

        G. 大腸濕熱,大腸津虧,大腸虛寒(腸虛滑瀉)

      證候

      主癥

      兼證

      舌象

      脈象

      大腸濕熱

      下利赤白粘動,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濕熱侵犯大腸,津為熱迫下注

      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小便短赤或惡寒發(fā)熱,但熱不寒

      舌紅

      苔膩

      滑數(shù)

      濡數(shù)

      大腸液虧

      大便干結難解,數(shù)日一行

      口干咽燥,口臭,頭暈

      舌紅少津

      細澀

      腸虛滑瀉

      (大腸虛寒)

      利下無度,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久瀉久痢,陽氣虛衰,大腸固攝失用

      腹痛隱隱,喜溫喜按

      舌淡

      苔白滑

      沉弱

        3、 脾與胃病辨證

        脾病:以陽氣虛衰,運化失調,水濕痰飲內生,不能統(tǒng)血為常見;癥狀有腹痛腹脹、泄瀉便溏、浮腫、出血等。

        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胃氣上逆為主要病變;癥狀有脘痛、嘔吐、噯氣、呃逆等。

        A. 脾氣虛、脾陽虛、脾虛中氣下陷、脾不統(tǒng)血比較

      證候

      相同癥

      不同癥

      舌象

      脈象

      脾氣虛

      (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其他慢性。

      納少腹脹,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①面色㿠白或浮腫——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

      ②消瘦——氣血兩虛,肌表失去血之濡養(yǎng)、溫煦。

      舌淡

      苔白

      緩弱

      脾陽虛

      (脾氣虛發(fā)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

      ①腹痛綿綿,喜溫喜按——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

      ②四肢不溫——陽虛不能外溫四末;

      ③肢體困重,全身浮腫——濕溢肌膚;

      ④小便不利——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

      ⑤白帶量多清稀——婦女帶脈不固;

      ⑥其便溏較上更清澈稀薄,甚則完谷不化。

      舌淡胖

      苔白滑

      沉遲

      無力

      中氣下陷

      (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或久泄久痢,或勞累過度)

      ①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胃下垂多見;

      ②便意頻數(shù),肛門重墜,或下利不止,肛門外脫,或子宮下垂——中氣下陷;

      ③小便混濁如米泔——脾主散精,脾虛氣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反下流膀胱;

      ④眩暈——清陽不升。

      舌淡

      苔白

       

      脾不統(tǒng)血

      (脾虛,或勞倦)

      ①便血、尿血、陰斑、肌衄、鼻齒衄;

      ②婦女月經過多,甚或崩漏。

      舌淡

      苔白

      細弱

        B. 寒濕困脾(寒濕內阻,中陽受困;所以又稱濕困脾陽、寒濕中阻、太陰寒濕證)

        ①脘腹痞悶不舒(輕),或脹痛食少(重)——脾喜濕惡燥,寒濕內侵,中陽受困,脾氣被遏,運化失司;

       、诒沅纾篂a——濕注腸中;

       、鄯簮河隆甘Ш徒;

        ④口淡不渴——寒濕為陰邪,陰不耗液;

       、葜w沉重——脾主肌肉,濕性重著;

       、揞^重如裹——清陽失展;

        ⑦面色黃晦——濕阻氣滯,氣血運行不利,不能外榮肌膚;

       、嗉∧w面目發(fā)黃,黃色晦暗如煙熏——脾為寒濕所困,陽氣不宣,膽汁外泄;

       、嶂w浮腫——陽氣被寒濕所遏,不得溫化水濕,泛溢肌表;

       、庑”愣躺佟螂讱饣;

        ⑪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寒濕內盛。

        C. 濕熱蘊脾

       、俑共侩鋹灱{呆、嘔惡——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受納運化失司,升降失常;

        ②肢體困重——脾主肌肉,濕性重著;

        ③便溏,小便短赤——濕熱蘊脾,交阻下迫;

       、芷つw發(fā)癢,面目發(fā)黃,其色鮮明如橘子——濕熱蘊脾,熏蒸肝膽,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

        ⑤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濕遏熱伏;

        ⑥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濕熱。

        D. 胃陰虛、食滯胃脘、胃寒、胃熱比較

      證候

      疼痛性質

      主癥

      大便

      舌象

      脈象

      胃陰虛

      隱痛

      ①脘部隱隱疼痛,饑不欲食——胃陰不足;

      ②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下不能濡潤大腸;

      ③脘痞不舒——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

      ④干嘔呃逆——陰虛熱擾,胃氣上逆;

      干結

      舌紅

      少津

      細數(shù)

      食滯胃脘

      脹痛

      ①脘部脹悶疼痛——胃氣郁滯;

      ②噯腐吞酸,或嘔吐腐敗——胃失和降,胃中腐敗谷物挾腐濁之氣上泛;

      ③吐后實邪得消,胃氣通暢;

      ④舌苔厚膩——食滯內停,胃中濁氣上騰。

      瀉下物酸腐穢臭,臭如敗卵

      厚膩

      胃寒

      冷痛

      (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

      ①胃痛遇冷加劇,得溫則減,得食痛減;

      ②口淡不渴——陰不耗液,寒邪內盛,胃實寒;

      ③神疲乏力——中氣不足;

      ④肢冷喜暖——肢失陽氣溫煦;

      ⑤脘部漉漉水聲——水飲;

      ⑥口泛清水——液隨胃氣上逆。

      便溏

      舌淡

      苔白滑

      沉遲

      胃熱

      灼痛

      ①吞酸嘈雜,嘔吐,或食入即吐——肝經郁火,橫逆侮土,肝胃氣火上逆;

      ②渴喜冷飲——胃熱耗津灼液;

      ③消谷善饑——機能亢進;

      ④牙齦腫痛,潰爛——胃火;

      ⑤齒衄——血熱妄行;

      ⑥口臭——濁氣上逆。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

      滑數(shù)

        4、 肝與膽病辨證 (此章出題率最高,關注!92、94、96、97、99、00、01、04真題)

      虛證:血虧、陰傷;

        實證:氣郁火盛、寒邪、濕熱等。

        膽。嚎诳喟l(fā)黃,驚悸失眠等。

        A. 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虛,肝陽上亢 (94、96、97、00、01、04真題)

      證候

      性質

      癥狀

      舌象

      脈象

      肝氣郁結

      實證

      ①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竄痛——肝氣郁結,經氣不利;

      ②情志抑郁——肝主疏泄,氣郁不得條達;

      ③情緒急躁易怒——久郁不解,失其柔順舒暢;

      ④咽部梅核氣,頸部癭瘤、瘕塊——氣郁生痰,痰隨氣逆,循經上行;

      ⑤婦女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甚經閉——氣病及血,氣滯血瘀,沖任不調。

      苔薄白

      肝火上炎

      熱證

      ①頭暈脹痛,面目紅赤——火性上炎,肝火上攻頭目,氣血涌盛絡脈;

      ②口苦、口干——肝熱傳膽,津為火灼;

      ③急躁易怒——肝失條達;

      ④失眠,多惡夢——火熱內擾,神魂不安;

      ⑤脅肋灼痛——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絡;

      ⑥便秘尿黃——熱盛耗津;

      ⑦耳鳴如潮,耳內腫痛流膿——膽經入耳,肝熱移膽;

      ⑧吐血衄血——血熱妄行。

      舌紅

      苔黃

      弦數(shù)

      肝陰不足

      虛證

      ①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

      ②面部烘熱——虛火上炎;

      ③脅肋灼痛——肝絡為虛火所灼;

      ④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虛熱內蒸;

      ⑤口咽干燥——陰液虧虛不能上潤;

      ⑥手足蠕動——肝陰虧虛,筋脈失養(yǎng)。

      舌紅

      少津

      弦細數(shù)

      肝陽上亢

      (肝腎陰虛、肝陽失潛,或惱怒焦慮、氣火內郁)

      本虛標實

      (上盛下虛)

      ①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與肝火上炎相似;

      ②心悸健忘——陰虛心失所養(yǎng);

      ③腰膝酸軟,頭重足飄——下虛,陰液虧。

      弦有力

      弦細數(shù)

        *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膽郁痰擾、腎陰虛、肝腎陰虛;

        *脅肋灼痛——肝火上炎、肝陰虛;

        *眩暈耳鳴——肝火上炎、肝陰虛、肝陽上亢、肝血虛、膽郁痰擾、腎陰虛、心腎不交、心肝血虛。

        B. 肝血虛(脾腎虧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傷干系,或失血過多)

       、傺灦Q,面白無華——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

       、谧撞粯s,干枯脆弱——爪甲失養(yǎng);

       、垡姑露鄩簟蛔阋园不甓ㄖ;

        ④視力減退,雀目——目失所養(yǎng);

        ⑤肢體麻木,關節(jié)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瞤動——肝主筋,血虛筋失所養(yǎng);

       、迡D女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

        ⑦舌淡苔白脈細。

        C. 肝風內動*

      證候

      性質

      主癥

      兼癥

      舌象

      脈象

      肝陽化風

      上實下虛

      ①眩暈欲仆,頭搖不能自制——肝陽化風,肝風內旋;

      ②頭痛不止——氣血隨風陽上逆,壅滯經絡;

      ③項強肢顫——風動筋攣;

      ④語言謇澀,發(fā)言含糊不清;

      ⑤中風,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

      頭痛項強

      手足麻木

      步履不正

       

      舌紅

      苔白或膩

      弦而有力

      熱極生風

      熱證

      手足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熱灼肝經,津液受灼,引動肝風。

      高熱神昏

      燥熱如狂

      舌紅絳

      弦數(shù)有力

      陰虛動風

      虛證

      手足蠕動

      午后潮熱盜,五心煩熱,口咽干燥,眩暈耳鳴,

      脅痛目澀

      舌紅少津

      弦細數(shù)

      血虛生風

      虛證

      手足震顫,肌肉瞤動,關節(jié)拘急不利,肢體麻木

      眩暈耳鳴

      面白無華

      爪甲不榮

      舌淡苔白

        D. 寒滯肝脈

       、偕俑範恳G丸墜脹冷痛——足厥陰肝經繞陰器抵少腹,寒邪侵襲肝經,陽氣被遏;

       、陉幠沂湛s引痛——寒為陰邪主收引,筋脈拘急;

       、凼芎畡t甚,得溫則緩;

       、苌嗵Π谆}沉弦或遲。

        E. 膽郁痰擾

       、袤@悸失眠,煩躁不寧——膽失疏泄,氣機郁滯,生痰化火,痰熱內擾,膽氣不寧;

        ②眩暈耳鳴——痰熱循經上擾;

       、劭诳唷獰嵴裟憵馍夏;

       、芊簮簢I吐——膽熱犯胃,胃氣上逆;

       、菪貝灻{脹——膽氣郁滯;

       、奚嗵S膩,脈弦滑——痰熱。

        F. 肝膽濕熱

       、倜{肋部脹痛灼熱——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失職,肝氣郁滯;

       、诿{下痞塊——氣滯血瘀;

       、蹍捠场⒏姑洝文緳M逆侮土,脾胃受病;

       、芎疅嵬鶃怼尾∮绊懩懜;

       、莘簮河隆笟馍夏;

        ⑥口苦——膽氣上逆;

       、叽蟊阆′纭獫裰赜跓;大便干結——熱重于濕;(濕熱內蘊)

       、嘈”愣坛唷獫駸嵯伦ⅲ螂讱饣;

       、峒∧w目睛發(fā)黃——濕熱熏蒸,膽汁不循常道外溢;

       、鉂裾,瘙癢難忍(婦女帶下黃臭,外陰瘙癢)——肝經繞陰器,濕熱下注;

        ⑪睪丸腫脹疼痛——郁蒸睪丸,絡脈氣血壅滯;

        ⑫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5、 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虛:腰膝痠軟而痛,耳鳴耳聾,發(fā)白早脫,齒牙動搖,陽痿遺精,精少不育,女子經少經閉,水腫,二便異常,呼吸氣短而喘。

        膀胱病(膀胱濕熱):尿頻、尿急、尿痛、尿閉,以及遺小便失禁。

      證候

      性質

      癥狀

      舌象

      脈象

      腎陽虛

      虛證

      ①腰膝痠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㿠白或黧黑;

      ②婦女宮寒不孕,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陽痿;

      ③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腹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

      舌淡胖

      苔白

      沉弱

      腎陰虛

      虛證

      ①腰膝酸軟而痛,頭痛眩暈,失眠多夢,耳鳴;

      ②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女子經少經閉,崩中;

      ③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

      舌紅

      少津

      細數(shù)

      腎精不足

      虛證

      ①小兒發(fā)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骨骼痿軟;

      ②男子經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

      ③成人早衰,發(fā)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舌淡紅

      苔白

      沉細

      腎氣不固

      (陽氣被遏)

      虛證

      ①腰膝酸軟,面白神疲,聽力下降;

      ②小便頻數(shù)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

      ③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

      舌淡

      苔白

      沉弱

      腎不納氣

      (久病咳喘,肺病及腎,或勞傷腎氣)

      虛證

      ①久病咳喘,氣不得續(xù),動則益甚——腎虛固攝無權;

      ②自汗——肺氣虛,衛(wèi)外不固;

      ③神疲聲音低怯——機能活動減退;

      ④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陽氣虛衰欲脫;

      ⑤氣短,面赤心煩,咽干口燥——氣陰兩傷。

      舌淡

      苔白

      沉弱

        *浮腫——脾腎陽虛,寒濕困脾,外感風邪、水濕,心腎陽虛等;

        *咳喘——寒邪客肺,飲停于肺,腎陽虛,腎不納氣,痰飲,心肺氣虛,肺氣虛,肺脾氣虛;

        *麻木——肝血虛,肝風內動,痰飲。

        6、 臟腑兼證

        A. 心腎不交:失眠為主癥,伴心火亢,腎水虛的癥狀。

        【臨床表現(xiàn)】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痠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shù);或伴見腰部下肢痠困發(fā)冷。

        B. 心脾兩虛: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和慢性出血為主。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舌淡嫩,脈細弱。

        C. 心肝血虛:心肝病+血虛。

        【臨床表現(xiàn)】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肢麻,震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舌淡苔白,脈細弱。

        D. 心腎陽虛:心腎兩臟陽氣虛衰,全身機能活動處于低下狀態(tài)。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矇眬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腫,下肢為甚;唇甲暗淡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E. 心肺氣虛:心驚咳喘+氣虛。

        【臨床表現(xiàn)】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色白,面色㿠白;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F. 脾肺氣虛:咳喘,腹脹便溏,納少+氣虛。

        【臨床表現(xiàn)】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面色㿠白,甚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G. 脾腎陽虛:腰膝、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寒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下肢冷痛,久瀉久痢,或下利清谷;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細沉。

        H. 肺腎陰虛:久咳痰血,腰膝酸軟,遺精等+陰虛。

        【臨床表現(xiàn)】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或聲嘶;形體消瘦,腰膝痠軟,骨蒸,或潮熱,顴紅盜汗;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I. 肝腎陰虛:脅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陰虛內熱。

        【臨床表現(xiàn)】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健忘,口燥咽干;腰膝酸軟,脅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女子經少,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J. 肝脾不調:胸脅脹悶竄痛,易怒,納呆,腹脹便溏為主。

        【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滿竄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K. 肝胃不和

        a. 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脘脅脹痛,吞酸嘈雜,舌紅苔黃;

        b. 寒邪內犯肝胃,以巔頂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為主。

        【臨床表現(xiàn)】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呃逆,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shù)象。

        巔頂疼痛,遇寒則甚,得溫痛減,嘔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緊。

        L. 肝火犯肺:胸脅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為主癥。

        【臨床表現(xiàn)】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痰粘量少色黃,甚則咯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糾錯評論責編:duoduo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examw.cn

      • 2017年環(huán)球網校臨床/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全科課程報名
        ¥780.00
      • 233網校2016年臨床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培訓醫(yī)學實踐技能精講班
        ¥300.00
      • 233網校2016年臨床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培訓VIP通關班
        ¥800.00
      • 233網校2016年臨床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培訓套餐班招生[送內部資料]
        ¥480.00
      • 233網校2016年臨床醫(yī)師培訓單科精講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
      • 模擬試題
      • 歷年真題
      • 考試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