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發(fā)散風熱藥
薄荷
【藥性】:辛,涼。
【功用】:發(fā)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發(fā)散風熱,用治:風熱表證,溫病初起。
(1)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發(fā)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
(2)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邪在衛(wèi)分,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等癥:銀翹散、桑菊飲
2.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頭痛,目赤多淚,咽喉腫痛。
(1)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川芎、石膏等。
(2)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藥,如桑葉、菊花等同用;
(3)風熱壅盛,咽喉腫痛:配伍疏散風熱、利咽開音藥,如牛蒡子、蟬蛻等。
3.透疹解毒,用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1)風熱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蟬蛻、牛蒡子、荊芥、檉柳等其它解表透疹。
(2)風疹瘙癢:配伍祛風止癢藥,如荊芥、防風、僵蠶等。
4.疏肝解郁,用治: 肝郁氣滯,胸悶脅痛。
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逍遙散
5.化濕辟穢,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泄瀉,常配伍之香薷、厚樸、金銀花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葉長于發(fā)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氣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發(fā)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藥性】:辛、苦,寒。
【功用】:發(fā)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消腫。
1.發(fā)散風熱,用治:風熱表證,溫病初起。
(1)發(fā)散之力雖不及薄荷等藥,但長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2)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銀翹散
(3)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配伍宣肺化痰止咳桔梗、前胡等藥。
2.宣肺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1)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解表透疹薄荷、蟬蛻、檉柳等藥;
(2)風濕浸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配伍散風除濕止癢荊芥等藥。
3.解毒消腫,利咽散結,用治: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解熱毒。
(1)其性偏滑利,兼滑腸通便,兼有大便熱結不通者尤為適宜;
(2)乳癰腫痛,尚未成膿者,配伍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金銀花、連翹、梔子等;
(3)瘟毒發(fā)頤、痄腮喉痹:普濟消毒飲。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減。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氣虛便溏者慎用。
蟬蛻
【藥性】
【功用】:發(fā)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祛風止痙、(小兒)鎮(zhèn)靜安神。
1.發(fā)散風熱,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1)風熱外束,麻疹不透:可與麻黃、牛蒡子、升麻等散風透疹藥同用;
(2)風濕浸淫肌膚血脈,皮膚瘙癢:消風散
2.明目退翳,用治:目赤翳障。
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常與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藥菊花、白蒺藜等同用。
3.祛風止痙,用治:急慢驚風,破傷風證。
(1)小兒慢驚風,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祛風止痙藥。
(2)破傷風證牙關緊閉,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常與天麻、僵蠶、全蝎、天南星等祛風止痙、定驚止搐藥同用。
4.本品還常用以治療小兒夜啼不安,F(xiàn)代研究證明,該藥能鎮(zhèn)靜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單味研末沖服。一般病證用量宜小;止痙則需大量。
【使用注意】:《名醫(yī)別錄》有“主婦人生子不下”的記載,故孕婦當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