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管
豐富,其來源主要有三方面:
1.來自牙齦。
2.上、下牙槽動脈在行走中有分支至牙槽骨,再通過篩狀板上的骨孔進入牙周膜。
3.上、下牙槽動脈在根尖孔處入牙髓腔前有分支至牙周膜。
在牙頸部與牙齦血管分支吻合形成血管網(wǎng)
多方面來源,使得在根尖切除或牙齦切除時不會影響牙周膜的血液供應。
四.淋巴管
網(wǎng)狀分布,與血管伴行
與來自牙齦和牙髓的淋巴管吻合,注入頜下和頦下淋巴結(jié)。牙周膜炎癥時可引起淋巴結(jié)腫大。
五、神經(jīng)
(1)來自根尖區(qū)神經(jīng)纖維,沿牙周膜向牙齦方向走行。
(2)來自牙槽骨內(nèi)神經(jīng),穿過牙槽窩骨壁進入牙周膜后分兩支,分別向根尖和牙齦方向走行,并與來自根尖的神經(jīng)纖維混合。
有多種感受器,有定位感受器
六.牙骨質(zhì)小體
光鏡:牙周膜中可見圓形的鈣化小體,單個或多個,游離于牙周膜中或者附著于牙骨質(zhì)表面
原因:可能是變性的上皮細胞發(fā)生鈣化形成的
二.牙周膜的功能
感覺功能:神經(jīng)
營養(yǎng)功能:血管
形成功能: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成牙骨質(zhì)細胞
三、增齡性變化
膠原纖維增多,細胞成分減少
厚度變化:
隨年齡增長而變薄;可能是由于咀嚼功能降低引起。
結(jié)構(gòu)與功能關(guān)系密切:主纖維的變化—用進廢退
萎縮型牙周炎:牙萌出過程中口腔中的抗原與結(jié)締組織的相互作用。是最常見的牙齦萎縮。
結(jié)合上皮附著的根方移動
第三節(jié) 牙槽骨 alveolar bone
概 述
牙槽骨是指上下頜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突起部分,又稱牙槽突(alveolar process)。
其中容納牙根的凹窩稱牙槽窩;游離端稱牙槽嵴,
兩牙之間的牙槽突為牙槽中隔。
一、組 織 結(jié) 構(gòu)
密質(zhì)骨
松質(zhì)骨
(一)固有牙槽骨
●襯于牙槽窩內(nèi)壁,緊鄰牙周膜,包繞牙根,在牙槽嵴處與外骨板相連
●一層薄的多孔的骨板——篩狀板
●牙周膜的血管、神經(jīng)穿過小孔。
●硬骨板——檢查牙周組織的重要標志
●束骨——含有粗大纖維的編織骨,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穿通纖維
1. 近牙周膜側(cè)
板層排列 穿通纖維與其垂直
2. 近骨髓側(cè):哈弗系統(tǒng)
(二)密質(zhì)骨
牙槽骨的外表面厚度不一,前牙區(qū)較薄。上頜前牙局部浸潤麻醉效果好于下頜
特點:平行骨板 哈弗系統(tǒng)
三、松質(zhì)骨
骨髓
生物學特性
高度可塑性
人體骨骼最活躍部分
受壓吸收,受牽引生長——正畸
類骨質(zhì):新骨表面的一層剛形成尚未鈣化的骨基質(zhì)
1、牙生理移動時牙槽骨的改建
牙的生理性移動:補償牙合面磨損而不斷向冠方移動;補償鄰面磨損而向近中移動
近中移動:遠中牙槽骨受牽引;近中受壓力
失去對牙,常發(fā)生顯著的咬合移動——伸長;并伴有牙槽突的廢用性萎縮
2、增齡性變化
高度減小
骨質(zhì)疏松
紅骨髓變?yōu)辄S骨髓
細胞減少,成骨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