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測定界址點
測定界址點是地籍細部測量的核心工作。測定界址點的位置有兩種方法,即解析法和勘丈法。解析法測定界址點位置是利用地籍控制點起算數(shù)據(jù)(坐標、方位角)及實際觀測數(shù)據(jù)(角度、距離),按公式計算界址點的坐標。勘丈法是利用量取界址點之間、界址點與其鄰近地物點的關系距離在圖上確定界址點位置,界址點的坐標可以在圖上圖解獲得。當所有界址點都采用解析法測定界址點時,叫做解析法地籍測量;只有部分界址點(通常是街坊外圍的界址點,以及大單位宗地的部分界址點)采用解析法測定界址點,其余界址點位采用勘丈法確定時,叫做部分解析法地籍測量;當所有界址點都采用勘丈法測定時,叫做圖解勘丈法地籍測量。
一、解析法測定界址點
解析法測定界址點位置按使用的數(shù)學公式,可分為極坐標法、截距法(或插點法)、距離交會法(即測邊交會法)、直角坐標法、前方交會法等幾種方法:
1.極坐標法
如圖3-1所示,將經緯儀安置在已知點a上,后視另一已知點b,讀取后視方向值,然后觀測至各界址點的方向,從而可算得各方向與后視方向的夾角?,用測距儀測量測站點至各界址點的距離d。
2.截距法(或插點法)
如圖3-2所示,a、b、pi三點在一條直線上,a、b兩點的坐標已知,實地利用測距儀或鋼尺丈量a點到pi點的距離。
3. 距離交會法(即測邊交會法)
如圖3-3所示,a、b為已知點,實測兩已知
點到待測點的距離d1、d2。
4.直角坐標法
如圖3-4所示, a、b為兩已知點,p為待定點,勘丈p到ab直線的垂距h以及b點到垂足q的距離g。
二、解析法界址點施測要求
1.測角
借助于精度不低于j6級的經緯儀,可采用方向觀測法半個測回施測,一次照準,兩次讀數(shù)。而應用j6級經緯儀測角時,邊長大于150m時,宜用一測回。在觀測過程中,當界址點多于3個時,應經常檢查起始方向判斷儀器是否移動。
2.測距
(1)用測距儀測距時,一次照準,兩次讀數(shù),兩次讀數(shù)較差不超過2cm。觀測時,應注意棱鏡中心到界址點的偏差。
(2)鋼尺量距時,一次讀數(shù)。當距離超過一尺段時,宜丈量兩次,其較差應小于2cm。
3.檢核勘丈
地籍測量成果,依法經土地登記后,具有法律效力,要避免粗差的產生。為防止因觀測值錯誤而產生粗差,在地籍細部測量中,必須有足夠的多余觀測值,供檢核使用,這是根據(jù)地籍細部測量的特點決定的。
(1) 用極坐標法測量細部點坐標時,搬到鄰站以后,宜重復測量1-2個前測站測過的點,兩次測量同一點坐標之差,應滿足下列條件:
≤14cm(或21cm)(3-15)
其中:x 、y——首次觀測的界址點坐標
x,、y,——再次觀測的界址點坐標
(2)用鋼尺丈量細部點之間的距離,與按兩點坐標反算的距離相比較,其差值δd應滿足下列條件:
δd≤10cm(或15cm)(3-16)
注:上述公式中21cm、15cm,適用于街坊內部的點。
權屬調查時,勘丈的相鄰界址點間距,可以用來對解析法測定的界址點坐標作全面校核。
三、解析界址點成果
解析界址點成果通常情況下由解析界址點坐標及解析界址點點號兩部分組成。
表3-7界址點成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