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題目來源于考生回憶,僅供參考!
材料題、3題、15分鐘、有紙筆
材料:人民日報評徐玉玉事件:相關部門是否已喪失最基本的監(jiān)管職責與職業(yè)道德?
近日,電信詐騙引起了一連串悲劇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微信公號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對于徐玉玉被騙事件,人們不禁要問:主管部門及基礎運營商是否承擔起了應有的責任?如果僅為謀利而對騙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相關部門是否已喪失了最基本的監(jiān)管職責與職業(yè)道德?
評論稱,“徐玉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工信部、公安機關、虛擬運營商等多方需要“刮骨療毒”的決心與力度,大力打擊電信詐騙,有效落實電話實名制,對相關虛擬運營商實施更加嚴格的監(jiān)管,肅清違規(guī)行為,打擊泄露和倒賣個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增強對公民防范電信詐騙的教育和宣傳力度。
評論稱,每每面對一場悲劇時,我們都會反思,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如果必須用死亡才能喚起全社會對某一個問題的重視,那是否是社會管理與進步的悲哀?
以下為評論文章全文:
接連幾起悲劇發(fā)生!主人公都是即將開啟大學生活的大學新生。
先是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的18歲山東女孩徐玉玉,接到詐騙電話,將9900元學費轉入對方賬號,得知被騙后昏厥,搶救無效后離世。
緊接著,又一名山東臨沂的考生也遇到了類似電信詐騙,就在22日夜間,承受不住壓力的他也不幸離開人世。
家境貧寒的大學新生因電信詐騙傷心致死,年輕生命的意外死亡使得電信詐騙這一話題再次撥動社會的敏感神經。
悲劇為何一再發(fā)生,電信詐騙的黑手為何屢斬不斷?
細細想來,徐玉玉接到的詐騙電話號碼開頭為“171”,這個號碼我們不陌生,在我國多地已發(fā)生多起涉及170和171號段的電信詐騙案。以170/171號段為主要平臺的虛擬運營商沒有自己的通訊網絡,而是從移動、聯通和電信三家基礎運營商那里承包部分通訊網絡的使用權,通過自己設定的計費系統(tǒng)將通信服務賣給消費者。
實名制落實不嚴、號碼實際歸屬地不明和監(jiān)管措施不到位使虛擬運營商成為電信詐騙的溫床。
今年5月,工信部下發(fā)號稱“史上最嚴實名制”的通知,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yè)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業(yè)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然而,從2013年就開始推廣的電話實名制落地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今年7月,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進行暗訪,并對部分虛擬運營商在網用戶實名登記信息合規(guī)率進行了數據抽測。結果顯示:受暗訪的26家轉售企業(yè)的109個營銷網點中,37個存在違規(guī)行為,違規(guī)比高達33.9%。那么,虛擬運營商實名制落實不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答案不難尋找,在于大量代理商銷售,而代理商又會分銷給各網點,逐級分散消解了運營商的控制力。
人們不禁要問:主管部門及基礎運營商是否承擔起了應有的責任?如果僅為謀利而對騙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相關部門是否已喪失了最基本的監(jiān)管職責與職業(yè)道德?
除了實名制落實不力,個人信息泄露和倒賣也為詐騙分子提供更多“獵物”。如今詐騙分子傾向于利用個人信息精準作案,目標呈“低齡化”趨勢。徐玉玉此番放松警惕,很大程度上在于對方了解其申請過助學金。有媒體報道,有業(yè)內人士稱“只要是聽說過的學校”,他們都有數據。因此,消滅泄露和倒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yè)鏈”、高中加強對學生警惕電信詐騙的宣傳教育、在政策制定層面對信息安全加以管控,才是應有舉措。
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嚴重泄露,電話實名制的推廣不力,運營商打擊電信詐騙的力不從心,個人安全意識的淡漠,這些因素導致電信詐騙的土壤始終肥沃,設想一下,如果不能鏟除這片土壤,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張玉玉”、“李玉玉”式悲劇發(fā)生。
“徐玉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工信部、公安機關、虛擬運營商等多方需要“刮骨療毒”的決心與力度,大力打擊電信詐騙,有效落實電話實名制,對相關虛擬運營商實施更加嚴格的監(jiān)管,肅清違規(guī)行為,打擊泄露和倒賣個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增強對公民防范電信詐騙的教育和宣傳力度。
每每面對一場悲劇時,我們都會反思,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如果必須用死亡才能喚起全社會對某一個問題的重視,那是否是社會管理與進步的悲哀?
根據聯材料回答三個面試題
1、徐玉玉事件,對于這種這種現象。你怎么看?
2、組織一次防范電信詐騙的宣傳,由你負責,怎么組織?
3、有人反應你單位有工作人員涉嫌販賣信息,群眾被詐騙后到單位來鬧事,領導派你處理,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