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學習教育
題目總量:200萬+
軟件評價:
下載版本
根據(jù)《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下面七年級欣賞課《東方之珠》這一課例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并點評。
【課程名稱】
《東方之珠》
【教學內(nèi)容】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東方之珠》,體驗歌曲的內(nèi)在情感,感受音樂所表現(xiàn)的意境,并在聽辨、學唱、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
2.主動了解香港的相關歷史知識,能夠用歌聲體驗期盼祖國統(tǒng)一,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通過實踐初步學會分析歌曲結構,主動去參與學習,進而獲得知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突出本單元“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教育主題、深刻體驗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歸、盼歸的真切情感。
三、教學過程
伴隨《七子之歌》優(yōu)美的旋律,學生走進教室,做好上課準備。
(一)導入新課
1.師生問好。
2.導入新課: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上節(jié)課我們所學習的《七子之歌》,同學們知道“七子”除了澳門以外,還有哪些嗎?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師:聞一多先生在這部組詩的每一首末尾都有“母親,我要回來,母親”一句話,以抒發(fā)作者對祖國的眷戀之情。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大家也深深體會到了詞曲作者心向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來欣賞一首同類立題的歌曲--《東方之珠》。
3.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香港有特點的景點、建筑圖片。
(課件背景音樂為《東方之珠》)
師: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香港美麗的景色、風光。
(師生互動,共同欣賞香港的典型建筑、景點等圖片,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初聽歌曲《東方之珠》)
4.展示學生自己搜尋的相關資料,了解香港的風土人情及相關的歷史知識。
師歸納小結:香港地區(qū)位于珠江口東側,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以及周圍島嶼。因盛產(chǎn)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們祖國美麗的“東方之珠”。
(二)新課教授
1.欣賞錄音《東方之珠》。
教師播放錄音,出示投影《東方之珠》詞譜。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這首《東方之珠》,注意邊欣賞邊體會,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和意境?
(欣賞過后,學生討論回答問題,表述自己欣賞后的感受)
2.隨琴演唱“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3.教師小結: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香港的地理位置、歷史滄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擬人化地表現(xiàn)了人們對香港的無限眷戀之情。
4.分析歌曲的情感內(nèi)涵。
師:通過剛才的演唱和欣賞,再加上你以前對這首歌曲的印象,你認為這首歌曲最好聽、最感人的是哪幾句?你能不能試著唱唱?
(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完成)
師:“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深切表達了炎黃子孫對香港的無比愛戀之情。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多次的強調(diào),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為炎黃子孫,渴望歸依祖國懷抱、渴望統(tǒng)一的愛國之情,從而將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奉獻給了親愛的祖國。這么深沉、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東方之珠》是誰創(chuàng)作的?
(學生回答--羅大佑)
5.作者介紹--羅大佑。
師:你們對于羅大佑熟悉嗎?
(若熟悉由學生介紹,若不熟悉教師演唱《童年》《明天會更好》)
6.課件演示羅大佑相關內(nèi)容:創(chuàng)作歌曲《童年》《明天會更好》等。
7.再次復聽歌曲《東方之珠》,播放VCD影片,學生跟隨演唱,并要求學生注意歌曲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答)
(三)音樂知識拓展
1.實踐分析歌曲的結構(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分析)。
師:一首歌曲的結構跟它的旋律有關,根據(jù)歌曲中出現(xiàn)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將其劃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樂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將其分成幾個段落或層次一樣),再將每個層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來,就成為歌曲的結構。下面同學們嘗試分析一下《東方之珠》這首歌曲的結構。
2.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結構。
第一部分的旋律比較平穩(wěn)、溫柔、親切,而后歌曲在“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時達到了高潮,把對東方之珠的愛戀,對祖國的深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把它們分開成為兩個樂段,用A和B來表示。而后來的“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則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復,我們把它叫作補充部分,因此,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就是帶補充的單二部曲式。
3.表現(xiàn)歌曲,分組對歌曲進行實踐創(chuàng)造。
(1)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分男女聲部,隨VCD伴奏進行演唱。
(2)男女生對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隨。
(3)分組進行實踐創(chuàng)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
四、小結
1.欣賞《鼓浪嶼之波》師:我們學唱了深情的《七子之歌》,欣賞了動聽的《東方之珠》,也知道澳門和香港已經(jīng)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可我們國家還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臺灣至今仍沒有回歸大陸,祖國人民期盼著臺灣同胞的回歸,臺灣同胞也同樣渴望著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你們聽。
(播放《鼓浪嶼之波》)
2.啟發(fā)學生情感師:“鼓浪嶼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舀不干海峽的思鄉(xiāng)水,思鄉(xiāng)水鼓動波浪”表達了兩岸同胞間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回答)
3.小結:多少人用“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愁,呼喚著親人和故鄉(xiāng)。而詞曲作者正是用這情真意切的《鼓浪嶼之波》表達了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祖國早日統(tǒng)一之情。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歷經(jīng)滄桑,香港、澳門已經(jīng)順利回歸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臺灣的回歸也已指日可待,但回歸的歷程仍然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們的身上,為了祖國統(tǒng)一,為了民族的昌盛,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币魳方虒W必須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成長環(huán)境,這一點甚至比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本教學課例以“祖國統(tǒng)一”為主題教育思想,以“回歸”“盼歸”為情感主線,以“離愁”“思鄉(xiāng)”“同根”等情感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愛國激情。本教學課例并非單一的音樂知識課,在教學中可將文學、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相關的知識“拿來我用”,以便更好地為本課教學目標服務。比如,本節(jié)課在課件制作中可再進行一些擴展:中學語文學科的閱讀文章《鄉(xiāng)愁》、潘長江的電視小品《風箏》等,都是以“盼歸”“企望統(tǒng)一”為主題思想的,只要教師科學地進行篩選、取用,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合理地進行安排,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輔助完成教學目標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傊@是一篇不錯的教學課例。
相關題庫
題庫產(chǎn)品名稱 | 試題數(shù)量 | 優(yōu)惠價 | 免費體驗 | 購買 |
---|---|---|---|---|
2021教師資格證《初中音樂》考試題庫 | 1295題 | ¥29.00 | 免費體檢 | 立即購買 |
微信掃碼關注焚題庫
-
歷年真題
歷年考試真題試卷,真實檢驗
-
章節(jié)練習
按章節(jié)做題,系統(tǒng)練習不遺漏
-
考前試卷
考前2套試卷,助力搶分
-
模擬試題
海量考試試卷及答案,分數(shù)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