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主觀題卷模擬卷五
一、簡答題
1.試簡述漢代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約法省禁——漢初立法的指導思想。即法令要簡約,刑網(wǎng)要寬疏。
2.德刑并用——漢朝武帝時期確立的立法指導思想,強調以道德教化為主,刑罰懲治為輔, 把刑、禮結合起來使用。
3.順天行刑——由董仲舒提出而被漢武帝采納。主張司法機關在霜降之后萬物肅殺之際斷獄行刑,以順應天時。
2.簡試兩漢的法律形式。
答:1.律——經(jīng)常適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具有相對而言的穩(wěn)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
2.令——即皇帝的命令,是根據(jù)需要隨時頒布的,其法律效力高于律,可以變更或代替律的有關規(guī)定。
3.科——由秦代的"課"發(fā)展而來,是針對某類事的一個方面制定的法律文書。
4.比——比即可以用來作為比照斷案的典型判例,也叫“決事比”。秦代時曾稱“廷行事”。
5.春秋經(jīng)義——漢朝在斷案時,如遇律無正條,又無適當判例可依的情況下,便以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春秋》中的 經(jīng)義附會法律作為斷案的依據(jù)。
6.法律解釋——漢朝廷對法律未作統(tǒng)一的解釋,當時有一些律學家對律文作了逐章逐句地解釋,對符合朝廷要求的解釋被采用作為斷案的依據(jù)。
3.什么是“六條問事”?
答:漢武帝為刺史監(jiān)察地方而制定的監(jiān)察法規(guī),是刺史用以行使監(jiān)察權的依據(jù)。“六條”的內容是:“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五條,二千石恃怙榮勢,請托所監(jiān);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逼渲幸粭l規(guī)定監(jiān)察強宗豪右,五條規(guī)定監(jiān)察郡國守相。主要是防止地方豪強與郡國守相相勾結,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威脅中央集權統(tǒng)治。
4.何為“決事比”?
答:漢代法律形式之一。又稱“比”,是用來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比能補律令之不足,“凡律無條,取比類以決之”。漢代廣泛采用判例斷案,比的數(shù)量很多。對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具有靈活性,但也為司法官吏破壞法制提供了方便條件。
5.簡述“秋冬行刑”的內容。
答:漢代對死刑的執(zhí)行,實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漢代統(tǒng)治者根據(jù)“天人感應”理論,規(guī)定春夏不執(zhí)行死刑。除謀反大逆“決不待時”以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執(zhí)行。因為這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以“申嚴百刑”,以示所謂“順天行誅”。秋冬行刑制度,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唐律規(guī)定“立春后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朝審”“秋審”制度亦可淵源于此。
6.告劾
答:即起訴,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事人直接到官府告訴,相當于今日的“自訴”;一是由政府官吏(主要是監(jiān)察御史和司隸校尉等)察舉非法、舉劾犯罪,相當于今日的“公訴”。
7.鞫獄
答:“鞫獄”即進行審訊和判決。漢代司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注重收集證據(jù),除收集書證、物證、證人證言以外,還重視收集被告人的口供,而收集口供往往搞刑訊逼供。經(jīng)審訊獲取口供后,三日后再次審訊,目的是看此次供詞與上次是否有出入,從而使受審者有更正供詞的機會。然后,對被告宣判。
8.《九章律》
答:漢朝政權在全國確立后,“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漢高祖命蕭何制定新法典,是為《九章律》。它是在參照借鑒李悝《法經(jīng)》和秦律的基礎上又加以擴充而成的。除繼承《法經(jīng)》及《秦律》中的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六篇外,又增加了戶律(有關戶籍、婚姻、賦稅方面的規(guī)定)、興律(有關徭役、防備方面的規(guī)定)、廄律(有關畜牧.驛傳方面的規(guī)定)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
9.左官律
答:是漢代專門法律。其內容主要是嚴禁官員擅自仕于諸侯,體現(xiàn)了尊君抑臣的思想。指中央的官未經(jīng)批準而擅自到諸侯國做官,是對抗中央的行為,便構成左官罪,犯此罪者處死刑。
10.三獨坐
答:指東漢時期管監(jiān)察的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總攬政務的尚書令可以在朝會時設置專席就坐,體現(xiàn)了出了東漢初期對監(jiān)察官的重視。
二、論述題
1.試述西漢刑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答:漢文帝適應形勢的需要,于公元前167年下詔廢肉刑,進行刑制改革。具體是:把黥(臉上刻墨并服無期刑)改為髡鉗城旦(有期刑附加頭發(fā)剃光脖子上套鐵圈),把(割鼻子并服無期刑)改為笞三百(有期徒刑附加打三百板子),把斬左趾(斬去左腳并服無期刑)改為笞五百(有期徒刑附加打五百板子),把斬右趾(斬去右腳并服無期刑)改為棄市(死刑)。這樣傳統(tǒng)的墨、剕等刑罰制度至此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也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即把斬右趾改為棄市,實是擴大了死刑的范圍,另外以笞刑代替斬左趾刑,結果導致受刑者多被打死。景帝即位后,在文帝的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曾兩次下詔減少笞數(shù),第一次是把笞五百改為笞三百,笞三百改為笞二百;第二次把笞三百改為笞二百,笞二百改為笞一百,并頒布《菙令》,規(guī)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節(jié),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等。這樣減輕了笞刑對身體的傷害程度,也減少了受笞刑而死者的數(shù)量。漢文帝刑制改革的另外一項內容就是明確規(guī)定了刑期,以前的刑罰均為無期刑,經(jīng)文帝改革,無期刑終于變?yōu)橛衅谛。此外,文帝還廢除了收孥相坐律令以及誹謗罪等。
總之,西漢文景帝的刑罰改革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比較重大的意義,它使刑罰從野蠻走向相對文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勞動力,從而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另外,刑罰改革還為后來確定封建制五刑打下了基礎。
2.試述春秋決獄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答:是指在審判案件時,如果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則以儒家經(jīng)義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jù),其首創(chuàng)者為董仲舒,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即根據(jù)案情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上無惡念者從輕處理。這里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在考察動機的同時,還要根據(jù)事實,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在法律繁瑣而又不完備的當時及此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以《春秋》經(jīng)義決獄不失為司法原則的發(fā)展和審判上的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如果以主觀動機的“心、志”的善惡,判斷有罪無罪或罪輕罪重,也往往成為司法官吏主觀臆斷和陷害無辜的口實,所謂“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可見,春秋決獄在運作中容易產(chǎn)生流弊,在某種程度上為“擅斷論”提供了不實的依據(jù)。
3.請論述“錄囚”的內容及其意義。
答:所謂“錄囚”,是指上級司法機關對在押囚犯的復核審錄,以檢查下級司法機關對案件的審理是否有失公正,并糾正冤假錯案。漢代錄囚有皇帝錄囚、刺史錄囚及郡守錄囚。關于皇帝錄囚,此事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刺史錄囚,指朝廷派往地方的刺史從事錄囚活動,以平反冤獄。刺史之制始于漢武帝時,按規(guī)定,刺史于每年秋冬季節(jié)到郡國巡察,成為“行部”。刺史行部的主要任務是“省察治狀”,這當然包括審核獄訟情況,東漢時仍沿襲此制?偠灾,兩漢時期,通過皇帝、刺史及郡守的錄囚活動,使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也有利于提高地方司法官明法慎刑的自覺性,從而使當時的司法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并對后世司法實踐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4.請論述“親屬相隱”的內容及其意義。
答:指在直系三代血親和夫妻之間,除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最早提出這一原則的是孔子。他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經(jīng)過秦律萌芽,漢代儒家思想發(fā)揚,親屬相隱便成為漢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項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卑幼首匿尊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請減免外,其他也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為此后封建法典所繼承。是對儒家所提倡的宗法道德的一種維護。
5.試述“讀鞠和乞鞫”的內容及其意義。
答:在古代訴訟程序中,在審訊過程完結之后,做出判決,司法官對被告宣讀判決書,稱之為“讀鞫”。審判之后,受審者若認罪服法,則按判決執(zhí)行;若其喊冤,對判決不服,可再提出再審的請求(由當事人自己提出或有他人代為提出),即“乞鞫”。
乞鞫是漢代復審制度,漢律有“有故乞鞫”的規(guī)定,就是說對原司法機關的判決不服,允許當事人上書,向上級司法機關請求復審。復審期限是三個月,過了三個月,便不得請求復審。漢律關于乞鞫的規(guī)定,是漢代統(tǒng)治者出于“慎刑”考慮,并企圖緩和階級矛盾,同時通過這項制度,對司法官吏執(zhí)行法律的情況能起到檢查的作用
2020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考試時間、科目、題型大改革,試題下載,模擬測試,課程學習,答疑解惑,加入學習交流群:595538012,更有老師答疑解惑!
◀ 掃一掃,刷題搶分 ▶ | ||||
高頻易錯考點卷 ▶ | ![]() |
◀ 章節(jié)模擬測試卷 | ||
全真?碱A測卷 ▶ | ◀ 歷年真題解析卷 | |||
強化鞏固習題卷 ▶ | ◀ 考前沖刺提分卷 |
掃碼進入題庫APP |
法考題庫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