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Ofo、小藍近日紛紛宣布,已在海外市場進行單車投放。不過,各家匯總起來單車投放總數尚不足3萬輛。如此之少的投放量,甚至還不及一線城市下面一個行政區(qū)的投放量。難怪有網友調侃,共享單車海外布局是“雷聲大,雨點小”,中國的共享單車對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很難顯現。
對此,摩拜方面解釋稱,我們在進駐海外城市之前,會展開全面調研,并且與當地政府與交通部門進行溝通,只有當一切都合適后,才會進行嘗試性運營。小藍單車同時也坦言,會優(yōu)先考慮人口密度較大且有騎行文化或國際知名的城市,在這些城市落腳會更合適些。
面對國內共享單車企業(yè)正快速海外布局,專家們深感不解,平時看到滿大街各色共享單車,以至于人們的潛意識里,共享單車已趨于飽和。不過,除了一二線城市外,國內更多三四城市以及縣級市共享單車都尚未滲透。那么,摩拜、Ofo這些單車企業(yè)為何急吼吼要在海外布局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第一,共享單車企業(yè)布局海外,在下很大一盤棋。我們知道,阿里投資了Ofo,騰訊投資了摩拜,而共享單車出海將助力微信支付、支付寶在全球范圍的進一步擴張。顯然,共享單車企業(yè)想在國外各大城市營造更多的支付場景,讓海外人士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有詳盡了解,并會熟練使用。
第二,把共享單車放到海外各大城市,獲得的收益也更高。據了解,新加坡當地私人汽車實現限制政策且打車費用高,騎共享單車成為最經濟的出行方式,當地的騎行費用約合人民幣10元/小時,遠超我們這邊的1元/小時,巨大的利潤空間自然吸引摩拜、Ofo加入爭奪。
第三,這次摩拜與Ofo都首選新加坡作為海外部署的首站,同時新加坡也是兩者最大的海外市場。倘若說共享單車是人類素質的照妖鏡,那么選擇素有以文明著稱的新加坡作為海外主落腳點,是否還擁有較高的實。
一直以來,由于國內部分人對愛護共享產品的漠視,不是將共享單車惡意損壞,就是將其亂停放,甚至還有人占為已有。這使得共享單車損耗率通常高達40%(摩拜較低,Ofo較高)。而如果將共享單車投放到素質較高的西方國家,那么共享單車的人為損耗因素會降低,這樣也很容易讓單車企業(yè)收回投資成本。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摩拜、Ofo等共享單車企業(yè)布局海外只是一個開始。2017年下半年這些企業(yè)還將覆蓋德國、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海外擴展思路與國內一樣,先立足于需求密集的大學校園,然后逐步擴張至城市。那么,海外市場真的如單車企業(yè)想象的那樣美好嗎?顯然不是這樣的。
首先,國內共享單車的設計是依據中國人的身材體形來制造的,是比較適合亞洲人騎行的單車,而與身材高大的歐美人士相比,共享單車要想扎根海外,必須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群身材,設計出不同款項的共享單車。已經有英國曼徹斯特用戶投訴單車無法匹配他的身材。
再者,如何解決共享單車的亂停放問題?無樁共享單車的優(yōu)勢在于相對自由的停放設計,然而這把雙刃劍也造成隨處停放的亂象,這問題在海外某些國家被放大化,不少發(fā)達國家對于公共環(huán)境占用現象的容忍度會更低,亂停亂放在海外仍需面對的較多麻煩。
此外,美國法律規(guī)定,騎行者騎自行車在夜間行駛時需要開車燈并且需佩戴安全帽。在英國也是如此,規(guī)定自行車需安裝自行發(fā)電的安全車燈。這就需要共享單車企業(yè),按照當地的法律法規(guī)對單車進行改進,否則就不能上路騎行。
再次,共享單車出海,將會與海外共享單車企業(yè)展開更大的競爭。海外城市都有政府部署的有樁租賃單車或是已有類似的共享單車存在,摩拜Ofo的入駐需與這些地頭蛇進行正面交鋒,例如新加坡oBike目前仍是當地頭號共享單車品牌,單車運營數量超過摩拜和Ofo,除了數量劣勢,oBike在當地人口碑是排第一的。
最后,很多共享單車企業(yè)在國內要化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調擠和維護共享單車。而在國外海個城市能分布到的職員很有限。Ofo曾透出其海外運營團隊的規(guī)模,目前Ofo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建立辦公室,擁有50多位全職員工。
這樣一算,平均每個城市也只有2-3名全職員工。如此一來,雖然能節(jié)省運營成本,但是共享單車的分配和維護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此外,由于海外體量小,Ofo與小藍的單車都是由國內生產后批次運輸到海外進行運營,若后續(xù)要想進一步擴張,則需要大規(guī)模單車生產和維護基地,若是與當地單車制造商進行合作,材料與人力成本則會高居,而若是想從國內生產之后,調運至目標國家,那運輸與關稅問題就很突出。
國內共享單車企業(yè)紛紛布局海外,暗中蘊藏較大風險。正是因為前景不明,所以多數單車公司在“走出去”之前,都做了試探性的嘗試。現在看來,共享單車在國外既要面臨當地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也要遭遇本土的競爭對手,更在降低運營成本的情況下,提高海外客戶的認可度。所以,單車企業(yè)短期內在海外布局也只能繼續(xù)開啟“燒錢”模式,若想真正贏利,恐怕還有很長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