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治療: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于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查。
1.流行病學資料
本病多見于7~9三個月內(nèi),南方稍早、北方稍遲。10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最高。
2.主要癥狀和體征
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xiàn)。重癥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難、嗆咳和呼吸衰竭等癥狀。體征有腦膜刺激征、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強直性癱瘓和陽性病反射等。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常在10000~20000/mm,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期的少數(shù)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圍內(nèi)。
(2)腦脊液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在50~500/mm,個別可高達1000/mm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后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蚱,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nèi),腦脊液檢查在少數(shù)病例可呈陰性。
(3)病毒分離病程1周內(nèi)死亡病例腦組織中可分離到乙腦病毒,也可用免疫熒光(IFT)在腦組織中找到病毒抗原。從腦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離到病毒。
4.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在流行地區(qū)蚊蟲叮咬季節(jié)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惡心、嘔吐、嗜睡、頸抵抗、抽搐等。
(2)確診病例
、僭谝邊^(qū)有蚊蟲叮咬史。
、诟邿、昏迷、肢體痙攣性癱瘓、腦膜刺激征及大腦椎體束受損(肌張力增強、巴氏征陽性)。
、鄹邿帷⒒杳、抽搐、狂躁,甚至由于呼吸衰竭、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
、懿≡瓕W或血清學檢查獲陽性結果。
(3)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①和②或②、③項,并排除細菌性腦膜炎。
治療
病人應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溫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防止并發(fā)癥和后遺癥,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1.一般治療
注意飲食和營養(yǎng),供應足夠水份,高熱、昏迷、驚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補足量液體,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兒每日50~80ml/kg。但輸液不宜多,以防腦水腫,加重病情。對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