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激情五月亚洲色五月,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欧美婷婷丁香五月天社区

      各地
      資訊
      當前位置:考試網(wǎng)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 考試輔導(dǎo) >> 2018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血液系統(tǒng)考點:出血性疾病

      2018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血液系統(tǒng)考點:出血性疾病

      來源:考試網(wǎng)   2018-04-11   【

        出血性疾病

        止血機制

       

        (1)血管因素:當血管受損時,最早通過血管收縮促進止血。

        (2)血小板因素:當血管受損時,血小板黏附,形成血小板血栓,從而暫時止血。

       

        (3)凝血因素:纖維蛋白血栓,達到永久止血。

        凝血機制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 中文名稱

        Ⅰ 纖維蛋白原

       、 凝血酶原

        Ⅲ 組織因子(組織凝血激酶)

       、 鈣離子

        Ⅴ 前加速素

       、 前轉(zhuǎn)變素

       、 抗血友病球蛋白

        Ⅸ 血漿凝血活酶成分

       、 斯多特-拍勞因子

       、 血漿凝血激酶前質(zhì)

       、 接觸因子

       、 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

        凝血過程

        1)凝血活酶生成階段:又分為外源性和內(nèi)源性兩種途徑,結(jié)果形成凝血活酶,即鈣離子(Ca2+)、激活的Ⅹ因子(FⅩa)、FV和PF3形成的復(fù)合物。

        2)凝血酶生成階段:結(jié)果形成凝血酶。

        3)纖維蛋白生成階段:結(jié)果形成纖維蛋白。

        凝血過程的三個階段簡圖

       

        抗凝和纖維蛋白溶解機制

        (1)抗凝系統(tǒng)

        1)抗凝血酶(AT):起主要作用的是AT-Ⅲ,主要功能是滅活FⅩa和凝血酶,其抗凝活性與肝素密切相關(guān)。

        2)肝素:其作用與AT-Ⅲ密切相關(guān)

        3)蛋白C(PC)系統(tǒng)

        4)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

        (2)纖溶系統(tǒng)

        1)促進纖溶:纖溶酶原、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有促進纖溶的作用。

        2)纖溶酶相關(guān)抑制物:α2-纖溶酶抑制劑(α2PI)、α2抗纖溶酶及α1抗胰蛋白酶等,有抑制纖溶的作用。

        發(fā)病機制分類

        1.血管壁功能異常

        (1)遺傳性:家族性單純性紫癜

        (2)獲得性:感染、化學物質(zhì)、藥物、過敏性紫癜、單純性紫癜

        2.血小板異常

        (1)血小板減少:①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②破壞過多: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③消耗過多:DIC;④血小板分布異常:脾大等。

        (2)血小板增多: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術(shù)后、感染、腫瘤、創(chuàng)傷等。

        (3)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無力癥、尿毒癥。

        3.凝血異常:血友病、嚴重肝病、維生素K缺乏、DIC

        4.抗凝物質(zhì)增多或纖溶亢進

        5.復(fù)合型止血機制異常:血友病、DIC

        實驗室檢查

        1.束臂試驗:正常人不超過10個出血點;超過10個出血點為異常。

        臨床意義:束臂試驗陽性者可見于:

        ①血小板減少

       、谘“骞δ墚惓

        ③血管壁病變:過敏性紫癜

       、芷渌貉苄匝巡

        2.出血時間(BT):超過9分鐘為異常

        3.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100 ×109/L為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50×109/L時,輕度損傷可有皮膚紫癜,手術(shù)后可出血;

        血小板<20×109/L時,可有自發(fā)出血。

        4.血塊回縮試驗:血液凝固后1/2~1小時血塊開始回縮,于24小時回縮完全。

        血塊回縮不良見于:

       、傺“鍦p少;

        ②血小板功能異常;

       、勰蜃尤狈;

       、芾w溶亢進者。

        5.試管法凝血時間(CT):正常參考值4~12分;<4分為高凝;>12分為低凝。

        臨床意義:CT延長見于:①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纖維蛋白原明顯缺乏時;②抗凝物質(zhì)增多時;③抗凝藥物,如肝素等的應(yīng)用時。

        CT縮短見于:①高凝狀態(tài);②血栓性疾病。

        6.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正常參考值30~45秒,與正常對照相差10秒以上為異常。

        臨床意義

        APTT縮短見于:DIC早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高凝狀態(tài)。

        APTT延長見于:

       、僖蜃英、Ⅴ、Ⅷ、Ⅸ、Ⅹ、Ⅺ、Ⅻ缺乏

        ②慢性肝病、維生素K缺乏、DIC、纖溶亢進;

       、劭鼓镔|(zhì)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療中的一項重要監(jiān)測指標。

        7.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參考值為11~13秒,與正常對照相差3秒以上有臨床意義;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0.8~1.2。

        臨床意義

        PT縮短見于:口服避孕藥、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栓性疾病。

        PT延長見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纖維蛋白原缺乏癥;

       、诼愿尾、維生素K缺乏、纖溶亢進、DIC后期

       、劭捎米麟p香豆素抗凝治療的監(jiān)測指標,INR達到2.0~3.0為宜。

        8.血漿纖維蛋白原

        (1)正常參考值:2~4g/L。

        (2)臨床意義:①增高:見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燒傷、休克、大手術(shù)、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急性感染、惡性腫瘤等及血栓前狀態(tài)、部分老年人等;

       、跍p低:見于DIC、原發(fā)性纖溶癥、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等。

        9.凝血酶時間(TT):正常參考值16~18秒,較正常對照延長3秒以上有臨床意義。

        臨床意義:TT延長見于:①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顯增高;②肝素樣物質(zhì)增多;③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DP)增多;④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或嚴重的低纖維蛋白原血癥。

        10.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3P試驗):正常人應(yīng)為陰性。

        臨床意義:是診斷DIC篩選指標之一。

        11.D-二聚體

        臨床意義:DIC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顯著增高,而原發(fā)性纖溶亢進患者正常,故D-二聚體檢測是鑒別兩者的重要指標。

        過敏性紫癜

        常見病因

        1.感染:細菌、病毒、如寄生蟲感染。

        2.食物:系人體對異性蛋白過敏所致。

        3.藥物:抗生素類、解熱鎮(zhèn)痛藥、磺胺類、阿托品、異煙肼

        4.其他:花粉、塵埃

        發(fā)病機制

        是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tài)反應(yīng)性出血性疾病(血管壁功能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它是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zhì)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yīng),引起廣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動脈和毛細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滲出性出血和水腫。臨床上以皮膚紫癜最多見,可伴胃腸道、關(guān)節(jié)及腎臟等器官的癥狀本病是一種全身性血管性疾病。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多見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春秋發(fā)病較多。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前1~3周有全身不適、低熱、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qū)癥狀,隨之出現(xiàn)典型臨床表現(xiàn)。

        (1)單純型(紫癜型):為最常見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紫癜,局限于四肢,先發(fā)生于下肢,紫癜反復(fù)發(fā)生、對稱分布,略高出皮面,可伴有蕁麻疹。

        (2)腹型(Henoch型):除皮膚紫癜外,尚有消化道癥狀及體征,如惡心、嘔吐、嘔血、腹瀉及黏液便、便血等,其中腹痛最為常見。

        (3)關(guān)節(jié)型(Schonlein型):除皮膚紫癜外,尚有關(guān)節(jié)腫脹、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等表現(xiàn)。多發(fā)生大關(guān)節(jié),呈游走性、反復(fù)性發(fā)作,不遺留關(guān)節(jié)畸形。

        (4)腎型:除皮膚紫癜外,出現(xiàn)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見水腫、高血壓及腎衰竭等表現(xiàn)。

        (5)混合型:皮膚紫癜合并兩項或以上其他臨床表現(xiàn)。

        (6)其他:少數(shù)本病患者還可因病變累及眼部、腦及腦膜血管而出現(xiàn)相關(guān)癥狀、體征。

        實驗室檢查

        (1)毛細血管脆性試驗(束臂試驗):半數(shù)以上陽性。

        (2)腎功能、尿常規(guī)檢查:腎型

        (3)糞常規(guī):腹型

        (4)血小板計數(shù)、功能及凝血相關(guān)檢查:除BT可能延長外,其他均為正常。

        診斷

        診斷的主要依據(jù):①發(fā)病前1~3周有低熱、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②典型四肢皮膚紫癜,可伴腹痛、關(guān)節(jié)腫痛和(或)血尿;③血小板計數(shù)、功能及凝血檢查正常;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治療

        1.消除致病因素

        2.一般治療 ①抗組胺藥:氯苯那敏(撲爾敏);②改善血管通透性藥物:維生素C。

        3.糖皮質(zhì)激素 糖皮質(zhì)激素有抑制抗原抗體反應(yīng)、減輕炎性滲出、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4.對癥治療

        5.免疫抑制劑:環(huán)磷酰胺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屬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最常見的一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型多見于兒童,慢性型好發(fā)于青年女性。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免疫因素

        (1)急性型多認為是病毒抗原引起

        (2)慢性型多認為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

        2.肝、脾對血小板的清除作用加強:脾臟是血小板抗體產(chǎn)生的主要部位,也是破壞的主要場所。

        3.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臨床表現(xiàn)

        1.急性型:發(fā)病前1~2周多有感染史,臨床出血表現(xiàn)重,除有皮膚、黏膜出血外,還有內(nèi)臟出血。

        2.慢性型:起病隱襲,多數(shù)出血較輕,但可因感染而突然加重,女性長期月經(jīng)過多可出現(xiàn)失血性貧血。

        實驗室檢查

        1.血小板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

        2.出血時間延長,凝血功能均正常。

        3.骨髓象:巨核細胞數(shù)量增加,伴巨核細胞成熟障礙,幼稚型增加。

        4.血小板相關(guān)抗體多數(shù)陽性。

        診斷

        (1)多次化驗檢查血小板減少。

        (2)脾不增大或輕度增大。

        (3)骨髓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礙。

        (4)需排除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

        (5)具備下列5項中的任何一項:

       、贊娔崴芍委熡行

       、谄⑶谐委熡行

       、垩“逑嚓P(guān)抗體陽性

       、躊AC3陽性

       、菅“鍓勖s短

        治療

        血小板明顯減少、出血嚴重者,應(yīng)避免應(yīng)用減少血小板數(shù)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藥物。

        1.嚴重血小板減少(<(10~20)×109/L),應(yīng)予緊急處理。

        (1)血小板成分輸注

        (2)大劑量免疫球蛋白

        (3)糖皮質(zhì)激素

        (4)血漿置換

        2.慢性ITP的處理

        (1)糖皮質(zhì)激素:為首選藥物

        以潑尼松效果較好

        其作用機制為:

       、倏蓽p少血小板抗體的生成

       、诮档兔氀艽嘈

       、鄞碳す撬柙煅把“逑蛲庵苎尼尫

        (2)脾切除:脾切除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方法

        其作用機制:

       、贉p少血小板抗體的產(chǎn)生

       、谌コ“迤茐牡闹饕獔鏊

        脾切除的指征

       、偬瞧べ|(zhì)激素治療3~6個月無效者;

       、谔瞧べ|(zhì)激素治療有效,但發(fā)生激素的依賴性;

       、蹖μ瞧べ|(zhì)激素應(yīng)用有禁忌者;

       、芎怂貥擞洅呙栾@示血小板破壞主要在脾臟者。

        3)脾切除的禁忌證

        ①患有心臟病等嚴重疾病不能耐受者

       、谌焉锲

       、勰挲g小于6歲者(學齡前兒童)

        (3)免疫抑制劑治療:一般不做首選治療。常用藥物為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

        其應(yīng)用指征:

        糖皮質(zhì)激素或脾切除治療效果不佳

        不能應(yīng)用糖皮質(zhì)激素或脾切除治療者

        初治后數(shù)月或數(shù)年復(fù)發(fā)者

        (4)其他:達那唑

        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劑

        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

        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是許多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復(fù)雜的病理過程,是一組嚴重的出血性綜合征。其特點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現(xiàn)短暫的高凝狀態(tài),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沉著,形成廣泛的微血栓,繼之出現(xiàn)消耗性低凝狀態(tài),并發(fā)繼發(fā)性纖溶亢進。臨床表現(xiàn)為出血、栓塞、微循環(huán)障礙及溶血等。

        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

        病因

        1.感染:細菌感染最常見,革蘭陰性細菌感染。

        2.惡性腫瘤與白血病(M3)

        3.病理產(chǎn)科:如羊水栓塞、胎盤早剝

        4.外科手術(shù)及創(chuàng)傷

        5.手術(shù)、放療、化療及不正常的醫(yī)療操作有關(guān)。

        6.其他內(nèi)科疾。杭毙詨乃佬砸认傺

        發(fā)病機制

        組織、血管內(nèi)皮、血小板損傷及纖溶激活

        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異常、微循環(huán)障礙

        病因刺激

        臨床表現(xiàn)

        除原發(fā)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外,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有:

        (1)出血:自發(fā)性、多發(fā)性、全身性或不能用原發(fā)病解釋的出血

        (2)微血管栓塞:多見于腎、肺、腦

        (3)休克:微循環(huán)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

        (4)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

        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礎(chǔ)疾病。

        2)有下列兩項以上臨床表現(xiàn):①多發(fā)性出血;②不能用原發(fā)病解釋的微循環(huán)衰竭或休克;③多發(fā)性血管栓塞;④抗凝治療有效。

        (2)實驗室檢查

       、傺“<100×109/L

        ②纖維蛋白原<1.5g/L或>4 g/L

       、3P陽性或FDP>20mg/L,或D-二聚體水平升高或陽性

       、苣冈瓡r間(PT)縮短或延長3s以上(肝病>5s);APTT縮短或延長10s以上

        鑒別診斷

        (1)重癥肝炎:肝功能嚴重受損,主要鑒別點是重癥肝炎患者的血漿凝血因子Ⅷ:C活性一般正常,而DIC患者的血漿凝血因子Ⅷ:C活性是明顯降低。

        (2)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一般無凝血障礙,血栓性質(zhì)是以血小板血栓為主,因此與DIC不同。

        (3)原發(fā)性纖溶亢進:D-二聚體水平正常,因此與DIC不同。

        治療

        1.消除誘因,治療原發(fā)病

        2.肝素治療:應(yīng)及早在高凝期使用肝素

        肝素治療適應(yīng)證:

        DIC的高凝期

        微血管栓塞

        消耗性低凝期患者

        當準備應(yīng)用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或補充凝血物質(zhì)時,因有促凝物質(zhì)已在血液中發(fā)揮作用,也應(yīng)先用肝素,后給纖溶抑制劑、輸血及纖維蛋白原等。

        3.抗血小板藥:適用于輕型DIC。

        4.補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5.抗纖溶治療:適用于DIC晚期,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成為出血的主要原因時才可使用。

        【例題】急性型DIC高凝期患者的治療原則,除消除病因、治療原發(fā)病外,應(yīng)首先考慮

        A.補充水與電解質(zhì)

        B.應(yīng)用抗血小板藥物

        C.積極抗纖溶治療

        D.及早應(yīng)用肝素

        E.輸注全血或血漿

        『正確答案』D

        【例題】女性.13歲.鼻出血,軀干及四肢淤點淤斑,發(fā)病前2周有感冒史,脾不腫大,血小板20×109/L,出血時間2分,凝血時間正常,PT正常,骨髓象增生,巨核細胞增多,幼稚型巨核細胞0.40,產(chǎn)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缺少,診斷為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急性ITP

        C.急性白血病

        D.過敏性紫癜

        E.慢性lTP

        『正確答案』B

        【例題】男性,20歲,一周前出現(xiàn)雙下肢皮膚紫癜,伴有腹痛、腹瀉,肝脾不大,血小板計數(shù)150×109/L,出血、凝血時間正常,束臂試驗陽性,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骨髓象正常,最可能的診斷是

        A.過敏性紫癜

        B.單純性紫癜

        C.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D.因子Ⅺ缺乏癥

        E.血管性血友病

        『正確答案』A

      糾錯評論責編:duoduo
      考試題庫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