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性免疫
病毒是一種良好抗原,能引起特異性免疫應答。受病毒感染的靶細胞表面抗原改變后也能被宿主自身免疫系統(tǒng)識別而產生應答反應。
病毒是嚴格的細胞內寄生微生物,因此抗病毒特異性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在溶細胞型感染中由于體液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病毒存在,故體液免疫也有重要作用。
1.體液免疫
機體受病毒感染后,體液中出現(xiàn)相應的特異性抗體,如中和抗體、血凝抑制體、補體結合抗體等。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IgM和SIgA三大類免疫球蛋白。但特性不同。IgG在體液中含量最高。分子量小,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一般生后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于保留來自母體的IgG抗體,較少患病毒性傳染病。IgM分子量大,不能通過胎盤。如在新生兒血中測得特異性IgM抗體,提示有宮內感染。IgM也是最早產生的抗體,故檢查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粘膜分泌液中,是參與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體,可阻止病毒的局部粘膜入侵。
2.細胞免疫
(1)CTL通過細胞裂解和細胞凋亡兩種機制,直接殺傷靶細胞。在多數(shù)病毒感染中,因CTL可殺傷靶細胞達到清除或釋放在細胞內復制的病毒體,從而在抗體的配合下清除病毒,因此被認為是終止病毒感染的主要機制。CTL還可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IFN-γ、TNF等而發(fā)揮抗病毒作用。
(2)活化的細胞釋放IFN-γ,TNF等多種細胞因子,發(fā)揮抗病毒作用。
干擾素的定義、分類、作用機制 非特異免疫是針對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中,干擾素和NK細胞起主要作用。
1.干擾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擾素誘生劑刺激細胞所產生的一類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jié)等多種生物學活性。α干擾素主要由人白細胞產生,β干擾素主要由人成纖維細胞產生,α和β干擾素屬于Ⅰ型干擾素,抗病毒作用較強。γ干擾素由T細胞產生,為Ⅱ型干擾素(免疫干擾素),其免疫調節(jié)作用較抗病毒作用強。
干擾素的作用機制:干擾素不能直接滅活病毒,而是通過誘導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發(fā)揮效應。干擾素首先作用于細胞的干擾素受體,經信號轉導等一系列生休過程,激活細胞基因表達多種抗病毒蛋白,實現(xiàn)對病毒的抑制作用?共《镜鞍字饕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鏈的合成,使病毒復制終止。干擾素的作用特點:①間接性:通過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等效應分子抑制病毒。②廣譜性:抗病毒蛋白是一類酶類,作用無特異性。對多數(shù)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③種屬特異性:一般在同種細胞中活性高,對異種細胞無活性。④發(fā)揮作用迅速:干擾素既能中斷受染細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擴散。在感染的起始階段,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發(fā)生作用之前,干擾素發(fā)揮重要作用。
干擾素還具有免疫調節(jié)活性及抗腫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細胞,活化NK細胞,促進細胞MHC抗原的表達等;此外干擾素還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2.NK細胞
NK細胞能非特異殺傷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異性免疫應答尚未形成之前發(fā)揮重要的作用。NK細胞的殺傷過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對靶細胞的殺傷也無特異性。
中和抗體的概念及作用機制
中和抗體指與病毒結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體。中和抗體在殺滅細胞外的游離病毒起主要作用。
中和抗體的作用機制是改變病毒表面構型,阻止病毒吸附于易感細胞,使病毒不能穿入胞內進行增殖;病毒與中和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易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有包膜的病毒表面抗原與中和抗體結合后,激活補體,可導致病毒的溶解。
例題:
[A1型題]
1.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結
E.脾
2.人類T細胞不具備的受體是
A.E受體
B.IgG Fc受體
C.C3b受體
D.DHA受體
E.IL—2受體
3.關于IgA下述哪項是正確的
A.二聚體IgA結合抗原的親合力,高于單體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確
參考答案
1.B 2.C 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