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兒體格生長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一)體重 體重為各器官、組織及體液的總重量,是反映兒童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yǎng)狀況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標,也是兒科臨床計算藥量、輸液量等的重要依據。
小兒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時體重平均為3kg,第1個月可增長600~1000g;3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6kg),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5~10.5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13kg),2歲后到青春前期體重每年穩(wěn)步增長約2kg。進入青春期后體格生長復又加快,體重猛增,呈現第2個生長高峰。
● 定義 各器官、系統(tǒng)、體液的總重量。
● 測量方法
● 正常值(約等) 出生時體重 3kg
1歲 10kg
2歲 12kg
體重(kg)計算公式★ ★ ★
● ≤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時體重(kg)+月齡×0.7(kg)
● 7~12月齡嬰兒體重(kg)= 6(kg)+月齡×0.25(kg)
八版兒科學教材要求實際測量
● 2歲至青春期前體重(kg)=年齡×2+8(kg)
依據公式:
前半年每月孩子增加0.7kg。相當于700g。
后半年每月孩子增加0.25kg。相當于250g。
1歲10kg,2歲后每年增加2kg。
1歲內小兒體重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長
A.200~300g
B.300~400g
C.400~500g
D.500~600g
E.600~800g
『正確答案』A
某健康小孩,身長105cm,體重18kg,其年齡大約應為幾歲
A.3歲
B.4歲
C.5歲
D.6歲
E.7歲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年齡×2+8=18kg,年齡=5歲。
最能反映嬰兒營養(yǎng)狀況的體格發(fā)育指標是
A.胸圍
B.牙齒
C.身長
D.體重
E.頭圍
『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體重為各器官、組織及體液的總重量,是反映兒童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yǎng)狀況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標,也是兒科臨床計算藥量、輸液量等的重要依據。
(二)身高的增長
身高(長) 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為25cm;1歲時身長約75cm;
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約10~12cm左右,即2歲時身長約85cm;
2歲以后身高每年增長6~7cm。如果2歲以后每年身高增長低于5cm,為生長速度下降。
2~12歲身高計算公式:
身高(cm)=年齡(歲)×7+70(cm)
身長(高)包括頭、軀干(脊柱)和下肢的長度。這3部分的增長速度并不一致。
生后第1年頭部生長最快,軀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長則以下肢為主,故小兒各期頭、軀干和下肢所占身長(高)的比例不同。
某些疾病可使身體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別測量上部量(從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及下部量(從恥骨聯合上緣到足底)以進行比較,幫助判斷。
出生時上部量>下部量,中點在臍上;
隨著下肢長骨增長,中點下移,2歲時在臍下;
6歲時在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之間;
12歲時恰位于恥骨聯合上緣,上部量與下部量相等。
(三)坐高
由頭頂至坐骨結節(jié)的長度稱坐高,3歲以下取仰臥位測量,稱頂臀長。
(四)頭圍的增長
出生平均33~34cm(新);
1歲時頭圍約為46cm(此時與胸圍相同);
枕骨結節(jié)到眉弓上方最突出處繞頭一周。
(五)胸圍的增長
出生時胸圍32cm,略小于頭圍1~2cm。
1歲左右胸圍約等于頭圍=46cm。
1歲至青春前期胸圍應大于頭圍(約為頭圍+年齡-1cm)。
測法:平乳頭下緣經肩胛角下緣平繞一周。
頭胸圍生長曲線
正常2歲小兒的頭圍大約是
A.46cm
B.48cm
C.52cm
D.44cm
E.50cm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
1個月 |
3個月 |
6個月 |
1歲 |
2歲 |
5歲 |
15歲 |
38cm |
40cm |
44cm |
46cm |
48cm |
50cm |
54~58cm |
3個月嬰兒的標準頭圍是
A.36cm
B.44cm
C.40cm
D.43cm
E.38cm
『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
1個月 |
3個月 |
6個月 |
1歲 |
2歲 |
5歲 |
15歲 |
38cm |
40cm |
44cm |
46cm |
48cm |
50cm |
54~58cm |
(六)腹圍
平臍(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腹一周的長度為腹圍。2歲前腹圍與胸圍大約相等,2歲后腹圍較胸圍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時需測腹圍。
(七)上臂圍
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周的長度為上臂圍,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fā)育水平。
常用以評估小兒營養(yǎng)狀況。
測量上臂圍以普查<5歲小兒的營養(yǎng)狀況。
評估標準為:>13.5cm為營養(yǎng)良好;12.5~13.5cm為營養(yǎng)中等;<12.5cm為營養(yǎng)不良。
(八)牙齒發(fā)育★★★
人一生有乳牙(20顆)和恒牙(32顆)兩副牙齒。
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12個月后未萌出者為乳牙萌出延遲。
約于2.5歲時乳牙出齊。
☆恒牙的骨化從新生兒時開始,6~12歲乳牙逐個同位被恒牙替換;
換牙
6歲左右 |
12歲左右 |
18歲以后 |
萌出第一顆恒牙;第一磨牙 |
萌出第二顆恒磨牙; |
萌出第三顆恒磨牙;(智齒) |
(九)囟門
1.頭顱骨
嬰兒出生時顱骨縫稍有分開,約于3~4月齡時閉合。
出生時后囟很小或已閉合,至遲約6~8周齡閉合。
前囟 |
后囟 |
顱縫 |
1.5歲前 |
出生~6-8周 |
3~4個月 |
前囟過小或早閉見于小頭畸形;
前囟遲閉、過大見于佝僂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
小兒男,10月齡 常規(guī)生長發(fā)育檢測報告前囟未閉合,家長擔心發(fā)育不正常。護士告知家長正常小兒前囟閉合的年齡
A.10~11個月
B.12~18個月
C.20~22個月
D.22~24個月
E.24~30個月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前囟出生時約1.5~2cm,最遲1~1.5歲閉合。
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衛(wèi)生資格考試衛(wèi)生高級職稱護士資格證初級護師主管護師住院醫(yī)師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臨床助理醫(yī)師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助理醫(yī)師中西醫(yī)醫(yī)師中西醫(yī)助理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助理醫(yī)師公共衛(wèi)生醫(yī)師公衛(wèi)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內科主治醫(yī)師外科主治醫(yī)師中醫(yī)內科主治兒科主治醫(yī)師婦產科醫(yī)師西藥士/師中藥士/師臨床檢驗技師臨床醫(yī)學理論中醫(yī)理論
初級會計職稱中級會計職稱經濟師注冊會計師證券從業(yè)銀行從業(yè)會計實操統(tǒng)計師審計師高級會計師基金從業(yè)資格稅務師資產評估師國際內審師ACCA/CAT價格鑒證師統(tǒng)計資格從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