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已經來到,困擾著廣大考生和家長的問題由考前備考轉向志愿填報。志愿是考生升學的志向,也是招生學校錄取新生的重要依據。那么,在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家長和考生最容易陷入哪些志愿填報誤區(qū)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誤區(qū)一:越俎代庖,大包大攬
填報志愿時,最緊張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一些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最終造成一些不該發(fā)生的悲劇,好事演變成壞事。
點撥:家長對考生選擇志愿加以正確引導,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視考生的主體作用,任由長輩大包大攬,強制考生做出某種選擇,就難免出現偏頗。建議家長和考生盡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場折中處理,家長在孩子填報志愿時在給出中肯建議的同時,最好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主。
誤區(qū)二:好高騖遠,冒險填報
這是高分考生家長易犯的錯誤!秾O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然而,很多家長并不能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實水平,盲目追高,結果導致志愿失誤,影響了孩子的前程。
點撥:考生選擇院校時有兩點必須要注意:一是準確定位。充分了解自己所在中學歷年的上線、錄取情況和有關院校近三年來的招生情況(包括招生計劃、錄取最高分、錄取最低分、錄取平均分,以及第一志愿投檔分與相應批次省控線之差),并根據當年考題的難易程度及自己的成績選擇相應層次的大學。二是合理設置“地域梯度”。填報志愿時應將眼界放寬,不要死盯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將選擇的范圍放大,不但能減少落榜發(fā)生的幾率,而且能提高志愿的“質量”。
誤區(qū)三:不明就里,望“名”填報
不少家長易感性判斷,認為“信息化”就是學計算機,“新聞學”就是當記者等等。而一些高校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專業(yè)與“貿易”“信息”等聯系起來,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實內情,紛紛報考,結果并未如愿。
點撥:今天的家長可能很少會再犯類似的錯誤,要提醒家長朋友的是,碰到許多名字好聽但是不了解專業(yè)內涵的,一定要多請教志愿填報方面的專業(yè)人士,最好能登陸相關網站,查看該專業(yè)的介紹及課程設置,甚至到開設該專業(yè)的院校貼吧里發(fā)帖求教等,這樣就能避免望文生義給報志愿帶來的負效應。
誤區(qū)四:缺乏分析,不知規(guī)則
在知分知線的情況下,填報志愿同樣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報,也容易報錯志愿。志愿填報不可忽視志愿梯度,一般來說,只有當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時,才會考慮第二志愿考生。
點撥:填報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則:1.“有效落差”原則。所謂“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線生源不足的院校,才會給第二志愿考生錄取的機會,所以應該把那些近年來出現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為第二志愿的主要選擇對象;2.把握“先后順序”原則。平行志愿的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隨意。一般來說,應將自己最想就讀的院校和喜歡的專業(yè)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錄取”原則。當第一志愿落選后,確保能被錄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學校是填報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須選擇一所第一志愿錄取不會滿額的學校作為保底志愿,以確保不出現上線落榜現象。
誤區(qū)五:草率從事,馬虎填報
如果孩子估分不準,家長在幫助填報志愿時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應付,否則追悔莫及。
點撥:估分不準無疑給填報志愿增加了難度,這對填報志愿要求更加嚴格,倘若再草率填報志愿,更容易失誤而后悔。對一些應屆生來說,放棄錄取,選擇復讀,或許是條以退為進的上策,但是復讀的不確定性太大,誰又能保證復讀一年后還能考出原來甚至更好的成績呢?而對大多數家長和考生來說,只能吞下“馬虎”帶來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