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了中學堂如下課程、課時。其體現(xiàn)的課程理念是( )
課程 修身 讀經(jīng)講經(jīng) 中學文學 外語 歷史 地理 課時 5 45 19 36 11 11 課程 幾何代數(shù) 植物動物 理化 圖畫 法制理財 體操 課時 20 8 8 4 3 10 ①注重西學、诮(jīng)世致用、壑畜w西用 ④順應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材料中“外語、幾何代數(shù)、植物動物、理化、法制理財”表明重視西學,故①正確;依據(jù)材料中“外語、幾何代數(shù)、植物動物、理化、法制理財、體操”的信息可知,除了科舉制下的“讀經(jīng)講經(jīng)”,課程更加關注實用,故②正確;材料內(nèi)容既有“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學文學”,也有“植物動物、理化、法制理財”等西學,但不能明確說明是中體西用,故③錯誤;明清八股取士僵化落后,“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故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
9.五四時期,各色各樣的主義蜂擁而入中國。從新實在論到尼采主義、國家主義,從先驗主義到英美經(jīng)驗主義、實驗主義乃至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都曾化為眾多中國人的言談和文章。這一現(xiàn)象( )
A.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未傳入中國
B.體現(xiàn)出國民崇洋媚外心態(tài)
C.促進了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
D.說明了政府倡導思想自由
C 眾多的主義傳入中國,這其 中也包括馬克思主義,故A項錯誤;各種主義的涌入是當時社會和文化的反映而非國民崇洋媚外心態(tài)的反映,故B項錯誤;各種主義的傳入,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使人們更加理性地來思考哪種主張能夠挽救民族危亡,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政府的倡導作用,故D項錯誤。
10.下圖是1919年一位學者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當時( )
A.該學者反對新文化運動 B.該學者支持五四運動
C.《新潮》雜志深受國人喜歡 D.出現(xiàn)一股尊孔復古逆流
11.胡適認為:“我們思想新、信仰新,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边@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運動徹底失敗
C.傳統(tǒng)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強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而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故A項錯誤;依據(jù)材料“我們思想新、信仰新,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可知新文化運動并未徹底失敗,故B項錯誤;依據(jù)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可知傳統(tǒng)思想文化影響深遠,故C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diào)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不能體現(xiàn)文化融合,故D項錯誤。
12.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1920年11月擬定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宣言》指出:“共產(chǎn)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chǎn)主義者的理想,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社會。但是要使我們的理想社會有實現(xiàn)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鏟除現(xiàn)在的資本制度。要鏟除資本制度,只有用強力打倒資本家的國家!辈牧媳砻鳟敃r的共產(chǎn)黨人( )
A.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
B.正確認識到中國社會基本國情
C.倡導蘇俄的城市中心暴動道路
D.強調(diào)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觀點
13.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和思想文化演變相互促進、交替進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已經(jīng)說過,同治、光緒時代李鴻章所領導的自強運動限于物質方面,是很不徹底的!墒抢铠櫿碌奈镔|改革已遭時人的反對,倘再進一步地改革政治態(tài)度,時人一定不容許他。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一個國家,絕非可以舍棄一切其原來歷史文化、政教淵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濟事。當時除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亦更無比此再好的意見。惜乎當時已屆學絕道喪之際(根本就拿不出所謂“中學”來),學術之培養(yǎng)與成熟,非短時間所能期望!饣贾直迫站o,內(nèi)政之腐敗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對全部政治徹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三 就是沒有西力東漸的事實,中國的社會,慢慢兒也要生根本上的變動的,不過變得慢些,又不是現(xiàn)在這種變法罷了……至于具體的辦法,要提出方案,卻不是一時辦得到的事情。恰好這時候,西力東漸,和西洋人的社會漸漸地接觸多了,關系密了;始而認識它的社會,和我們的組織不同;繼而認識它的那種組織,我們實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軒然大波。
——呂思勉《中國通史》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對洋務運動及其指導思想的評價有何異同之處并說明理由。(4分)
(2)對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時人”與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態(tài)度不同,原因何在?(8分)
(3)材料三作者認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的“軒然大波”對中國社會的政治和思想方面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8分)
(1)同:基本認可;理由:都從國情出發(fā)。異:評價視角不同;理由:后者兼顧了歷史文化和政教淵源。(4分)
(2)“時人”代表頑固派,封建守舊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機加深;政治腐敗嚴重。(8分)
(3)因素:中國社會自身發(fā)展的趨勢;西力東漸的推動。影響: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學思想起到了啟蒙作用;馬克思主義傳播。(8分)
14.明末清初開始了以傳教士為媒介的西學東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盡管耶穌會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他們充其量只是給幾乎不可變更的中華文明,帶來了一陣微微的顫抖而已。中國的士大夫總體上對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自負非凡,以致不承認需要吸收外來學識。此外,帶來這種科學技術新知識的耶穌會士,本質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學家……與其說他們代表了歐洲文明的寬廣前沿,還不如說他們只介紹了西方科學中少數(shù)一些恰好吸引中國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這種片面的介紹,也在十八世紀中隨著傳教運動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穌會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種族中心式的自滿姿態(tài),以及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對外來刺激之不可滲透性,阻礙了中國在此時出現(xiàn)任何現(xiàn)代化的進展。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國人背負著傳統(tǒng)的重負,對西方世界的本質又一無所知,他們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條適應時代巨變的生存之路……中國人面臨著一個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擇,那就是:為了使中國得以繼續(xù)存在,并在國際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舊中國的多少成分應予拋棄,近代西方的多少東西應予采納。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 從十九世紀初對西方的輕蔑排斥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對西方的崇拜,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一位學識淵博的政治學家用以下的話,總結了這個變化的順序: “首先是影響器物的技術;而后是關于國家和社會的原理;最后則是觸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觀念!
(1)依據(jù)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學習西方的背景。(4分)
(2)在思想觀念方面,近代中國“應予拋棄”和“應予采納的”因素各是什么?(6分)
(3)依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及影響。(10分)
(1)背景:中國長期封閉,不了解世界大勢;在對外交涉中,屢屢受挫;中外差距拉大,先進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先進等。(4分)
(3)歷程及影響: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開始引進西方技術,開始了技術現(xiàn)代化;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后出現(xiàn)的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傳播了西方民主思想,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政治制度;20世紀20年代前后出現(xiàn)新文化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思想觀念,擴大了民主和科學的影響。(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