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2小題)
1.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引起了太空誘變育種的熱潮。太空育種一般要經過“誘變—自交—雜交”才能獲得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品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純合品種經誘變,后代可能會發(fā)生性狀分離
B.自交的目的是獲得單株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植株
C.雜交的目的是獲得具有多種優(yōu)良性狀的品種
D.太空育種獲得的植物也存在與轉基因植物一樣的安全性問題
解析:太空育種只是作物本身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提高了突變頻率,與自然界植物的自然變異一樣,沒有外源基因的導入,不存在與轉基因植物一樣的安全性問題。
答案:D
2.下列關于育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可發(fā)生在任何生物DNA復制過程中,此現象可用于誘變育種
B.誘變育種和雜交育種均可產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型
C.三倍體植物不能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可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方法獲得
D.普通小麥花粉中有三個染色體組,由其發(fā)育來的個體是三倍體
解析:雜交育種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三倍體植物可以由四倍體與二倍體植株雜交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而來,也可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方法獲得;由花粉發(fā)育來的植株是單倍體。
答案:A
3.下列育種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組是( )
A.太空椒和抗蟲棉
B.“番茄—馬鈴薯”和無子西瓜
C.矮稈抗病雜交水稻和無子番茄
D.青霉素高產菌株和八倍體小黑麥
答案:B
4.下列關于基因工程技術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實現了物種間的DNA重組
B.全過程都在細胞外進行
C.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D.可能通過對天然基因庫的影響對生物圈的穩(wěn)態(tài)帶來不利
答案:B
5.用雜合子種子盡快獲得純合子植株的方法是( )
A.種植→F2→選不分離者→純合子
B.種植→秋水仙素處理→純合子
C.種植→花藥離體培養(yǎng)→單倍體幼苗→秋水仙素處理→純合子
D.種植→花藥離體培養(yǎng)→純合子
答案:C
6.有一種塑料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為無毒物質,可以降解,不至于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培育專門“吃”這種塑料的細菌能手的方法是( )
A.雜交育種 B.單倍體育種
C.誘變育種 D.多倍體育種
解析:細菌細胞內不含有染色體,也不進行有性生殖,故不能進行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多倍體育種。
答案:C
7.玫瑰有5 0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迄今已培育出2 500多個品種。玫瑰沒有生成藍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黃酮類化合物3,5-氫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藍玫瑰被認為是不可能成功培育的。但日本科研人員將藍三葉草中的藍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藍玫瑰,這株玫瑰的花瓣中所含的色素為藍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藍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藍玫瑰花瓣細胞的液泡和葉綠體中
B.培育藍玫瑰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DNA連接酶
C.藍色素基因在所有玫瑰細胞中都能控制合成藍色翠雀花素
D.藍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著人類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物種
解析:藍色翠雀花素只分布于藍玫瑰花瓣細胞的液泡中,A項錯誤;日本科研人員將藍三葉草中的藍色素基因植入普通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藍玫瑰,采用的是基因工程,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DNA連接酶,B項正確;藍色素基因在玫瑰花瓣細胞中能控制合成藍色翠雀花素,而在其他細胞中沒有表達,C項錯誤;藍玫瑰僅僅是轉入了一個外源基因的轉基因玫瑰,與其他的玫瑰未產生生殖隔離,沒有產生新的物種,D項錯誤。
答案:B
8.現有甲、乙兩物種的植株(均為二倍體純種),其中甲種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種植株,但乙種植株很適宜在寒冷的條件下種植。若想培育出高產、耐寒的植株,有多種生物技術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術手段中可能不可行的是( )
A.先雜交得到的F1,再利用單倍體育種技術獲得純種的目標植株
B.將乙種植株耐寒基因導入到甲種植株的根尖細胞中,通過組織培養(yǎng)可培育出目標植株
C.利用人工誘變的方法處理乙種植株以獲得滿足要求的目標植株
D.誘導兩種植株的愈傷組織細胞融合并培育成幼苗
解析:甲、乙是兩個物種,遠緣雜交不親和,兩者不可雜交產生后代,根本無法獲取其花藥;轉基因技術可以使一個物種具有被轉入基因的特點,同時也不失自己的特點;由于基因突變可以產生新基因,利用人工誘變的方法處理乙種植株可能會獲得滿足要求的目標植株;兩種植株細胞融合后形成的新細胞具有兩物種的特性,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就可以培養(yǎng)出符合條件的植株。
答案:A
9.下列有關育種及其相關原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雜交育種方法培育高產抗病小麥的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B.獲得高產青霉素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變
C.培育轉基因抗蟲棉的原理是基因突變
D.利用生長素培育無子番茄的原理是基因重組
解析:用雜交育種方法培育高產抗病小麥的原理是基因重組;獲得高產青霉素菌株的方法為誘變育種,原理是基因突變;培育轉基因抗蟲棉的方法為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組;利用生長素培育無子番茄的原理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B
10.普通小麥中有高稈抗病(TTRR)和矮稈易感病(ttrr)兩個品種,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實驗小組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如下三組實驗。下列關于該實驗的說法,錯誤的是( )
A.A組、B組和C組所運用的育種方法分別是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和誘變育種
B.A組和B組都利用雜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C.F2中的矮稈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產
D.C組γ射線要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解析:F2中的矮稈抗病植株,有一部分為雜合子,若直接用于生產,后代將出現性狀分離,難以保持相應的優(yōu)勢。
答案:C
11.如圖為育種工作者培育作物新品種的部分過程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a過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
B.c過程所依據的變異原理是染色體變異
C.c過程是使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
D.b過程可采用的方法是連續(xù)自交
解析:通過a過程得到的是單倍體植株,單倍體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種子,因此c過程用秋水仙素處理的不是萌發(fā)的種子。
答案:C
12.兩個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AAbb和aaBB,這兩對基因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現欲培育出基因型為aabb的新品種,最簡捷的方法是( )
A.人工誘變育種 B.基因工程育種
C.單倍體育種 D.雜交育種
解析:因為這里是選育aabb隱性純合體,所以雜交育種是獲得所需新品種最簡捷的方法。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