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天將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為姓氏
B.諸貴假以勁弓 假:借給
C.整復(fù)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當詣?wù)绿?nbsp; 詣:前往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廉希憲舉止不同尋常的一組是(3分)
、偃l(fā)連中,諸貴驚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酃阶x書,略不答 ④因令徹去坐椅
、菁俺觯Ⅳ鰺o人色 ⑥且戒內(nèi)人備酒饌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廉希憲出生之時,其父孝懿公剛好被任命為廉訪使。孝懿公非常高興,認為廉希憲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
B.廉希憲十九歲時,隨父親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見廉希憲才貌出眾,見識不凡,給予了他格外的恩寵。
C.廉希憲任平章政事之時,對登門拜訪的中書右丞劉整極為冷淡,因為他認為劉整是不知君臣之義的叛臣。
D.滯留在北方的秀才們饑寒交迫,廉希憲不僅解除他們的困苦,還把他們舉薦給元世祖,讓他們得到重用。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3分)
。2)整展拜起,側(cè)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肅入,對坐,出酒饌,執(zhí)禮甚恭,且錄其居止。(4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丁太夫人憂,希憲公率族親行古喪禮,勺飲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慟 輒 嘔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結(jié) 廬 墓 所 諸 相 以 居 憂 無 例 欲 極 力 起 公,相與詣廬,聞公號痛,竟不忍言。 (選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刪改)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臨江 仙
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fēng)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這首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3分)
(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jié)合“聞?wù)f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5分)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選其中的5個小題作答,如答題超過5個,按所答的前5個小題計分)(5分)
。1)謹庠序之教,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3)狗吠深巷中, 。(陶淵明《歸園田居》)
。4)雁陣驚寒, 。(王勃《滕王閣序》)
。5) ,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6)天姥連天向天橫,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7)耳得之而為聲, 。(蘇軾《赤壁賦》)
。8) ,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四、現(xiàn)代文(文學(xué)類、實用類文本)閱讀(共20分,共4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題。
羅曼·羅蘭
徐志摩
、倭_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谒且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他媽媽教他琴,在諧音的波動中他的童心便發(fā)現(xiàn)了不可言喻的快樂。莫扎特與貝多芬是他最早發(fā)現(xiàn)的英雄。所以在法國經(jīng)受普魯士入侵而產(chǎn)生最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圣人正在“敵人”的作品中嘗味最高的藝術(shù)。他的自傳里寫著:“我們家里有好多舊的德國音樂書。德國?我懂得那個詞的意義?在我們這一帶我相信從沒有人見過德國人。我翻著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灌溉著我的童心。莫扎特與貝多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扎特的一個調(diào)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著我。長大的時候,每回逢著懷疑與懊喪,貝多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里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凈我的煩愁。”
、垡J識羅蘭不僅應(yīng)讀他神光煥發(fā)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jīng)驗。
④他在學(xué)堂里結(jié)識了莎士比亞,發(fā)現(xiàn)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爾等近代法國三大詩人。瓦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后來念了他的《藝術(shù)論》,那只俄國的老象,走進了藝術(shù)的花園里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多芬。這時候少年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地申斥莎氏、貝氏,說他們的藝術(shù)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shù)——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對羅蘭這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而言,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沖突的心理。他那年22歲。幾個星期后的一天,羅蘭接到一封寫滿38頁紙的長信。那六旬老人說:“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里!毕旅嬲f他藝術(shù)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yīng)是為藝術(shù)的愛,而應(yīng)是為人類的愛。只有經(jīng)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xiàn)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yè)。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徹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圣人竟然這樣懇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象。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fù)的,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這樣一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風(fēng),它一路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莸_蘭那時離著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還得經(jīng)嘗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實受他的勞力的報酬——對他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12部長篇劇本,3部最著名的傳記,10卷本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時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還是在灰堆里掩著——直到他將近50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貝多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適用到一生勞悴不怠的羅蘭身上:“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里上帝是近著我,比別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我從不著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